胃癌,作为全球范围内的常见恶性肿瘤之一,其围手术期管理对于患者的预后和生活质量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将深入探讨胃癌的病理生理机制,以及围手术期的综合管理策略。
胃癌的病理生理机制
胃癌起源于胃黏膜上皮细胞,其发展是一个多步骤、多阶段的过程。胃癌的病理生理机制复杂,涉及基因突变、炎症反应、细胞信号传导异常等多个方面。
基因突变
:胃癌的发生与抑癌基因(如p53)和原癌基因(如HER2)的突变或异常表达密切相关。这些基因的改变导致细胞失去正常的生长控制,从而形成肿瘤。此外,基因组不稳定性也是胃癌发生的一个重要因素,它可以导致多个基因的累积突变,进而促进肿瘤的发展。
炎症反应
:慢性胃炎和幽门螺杆菌感染是胃癌发生的重要危险因素。长期的炎症刺激可导致胃黏膜细胞的DNA损伤,增加癌变的风险。炎症介质如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和白细胞介素6(IL-6)等,可以促进肿瘤细胞的增殖和侵袭。
细胞信号传导异常
:胃癌细胞中多种信号传导通路发生异常,如Wnt/β-catenin、PI3K/AKT/mTOR等,这些通路的激活促进了肿瘤细胞的增殖、侵袭和转移。例如,Wnt/β-catenin通路的激活可以导致细胞周期的失控,而PI3K/AKT/mTOR通路的异常激活则与肿瘤细胞的耐药性有关。
胃癌围手术期管理
围手术期管理是指手术前后对患者进行的一系列综合治疗和护理措施,旨在提高手术成功率,减少并发症,改善患者预后。
术前评估与准备
:术前需对患者进行全面评估,包括营养状态、心肺功能、凝血功能等。术前准备还包括心理支持、教育患者及家属了解手术过程和术后预期。此外,术前的营养支持对于改善患者的营养状况、增强手术耐受性具有重要作用。
手术治疗
:胃癌的手术治疗包括胃切除术和胃癌根治术。手术方式的选择依据肿瘤的位置、大小和分期。术中还需注意淋巴结清扫,以减少复发风险。近年来,腹腔镜手术和机器人手术等微创手术技术的应用,可以减少手术创伤、缩短住院时间,提高患者术后的生活质量。
术后管理
:术后管理包括疼痛控制、营养支持、预防感染和并发症监测。术后早期活动有助于减少深静脉血栓等并发症的发生。此外,术后的心理支持和康复指导对于患者的身心恢复也至关重要。
综合治疗
:对于部分胃癌患者,术前或术后可能需要接受化疗、放疗或靶向治疗,以提高治疗效果。术前新辅助治疗可以缩小肿瘤、提高手术切除率;术后辅助治疗可以消灭微小残留病灶、降低复发风险。
随访与康复
:定期随访监测患者的恢复情况和潜在复发,同时提供康复指导,帮助患者尽快恢复正常生活。随访内容包括肿瘤标志物检测、影像学检查等。康复指导包括饮食调整、体力活动、心理支持等,以促进患者的身心健康。
总结
胃癌围手术期管理是一个多学科合作的过程,涉及外科、内科、营养科、心理科等多个领域。通过综合治疗和精心护理,可以提高显著胃癌患者的治疗效果和生活质量。随着医学技术的不断进步,未来胃癌的围手术期管理将更加精准和个性化,为患者带来更多希望。此外,胃癌的预防和早期筛查也是提高患者生存率的关键。通过健康的生活方式、定期体检,可以降低胃癌的发病风险,实现胃癌的早诊早治。让我们携手努力,共同为胃癌患者带来生的希望。
李雪松
甘肃省肿瘤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