边缘区B细胞淋巴瘤(Marginal Zone B-cell Lymphoma, MZL)是一组起源于淋巴组织边缘区B细胞的淋巴系统恶性肿瘤。这类淋巴瘤以缓慢进展、局部侵袭为特点,但有时也会出现广泛的全身性播散。本文将详细介绍边缘区B细胞淋巴瘤的病理特征及治疗新进展。
1. 病理特征
边缘区B细胞淋巴瘤主要分为三个亚型:脾边缘区B细胞淋巴瘤(Splenic Marginal Zone Lymphoma, SMZL)、结外边缘区B细胞淋巴瘤(Extranodal Marginal Zone Lymphoma of Mucosa-Associated Lymphoid Tissue, ENMZL)和结内边缘区B细胞淋巴瘤(Nodal Marginal Zone Lymphoma, NMZL)。每种亚型都有其特定的病理特征和临床表现。
1.1 脾边缘区B细胞淋巴瘤(SMZL)
SMZL主要影响脾脏,表现为脾脏肿大、脾功能亢进等症状。病理学上,SMZL的肿瘤细胞呈小淋巴细胞样,与正常脾脏边缘区B细胞相似,但表现出肿瘤性增生。
1.2 结外边缘区B细胞淋巴瘤(ENMZL)
ENMZL常发生在胃、肠道等粘膜相关淋巴组织(MALT)部位。肿瘤细胞以淋巴滤泡外的边缘区B细胞为主,伴有淋巴滤泡的增生和破坏。
1.3 结内边缘区B细胞淋巴瘤(NMZL)
NMZL发生在淋巴结内,表现为淋巴结肿大。病理上,肿瘤细胞呈小淋巴细胞样,常伴有反应性淋巴滤泡。
2. 发病机制
边缘区B细胞淋巴瘤的发病机制尚不完全清楚,但与慢性抗原刺激、遗传因素、病毒感染(如幽门螺杆菌、HBV、HCV)等因素有关。慢性抗原刺激可导致B细胞的持续活化和增殖,最终转化为淋巴瘤细胞。
3. 临床表现
边缘区B细胞淋巴瘤的临床表现多样,与受累部位有关。常见的症状包括局部肿块、疼痛、全身症状(如发热、盗汗、体重减轻)等。部分患者可无症状,偶然体检时被发现。
4. 诊断
边缘区B细胞淋巴瘤的诊断主要依据病理学检查,包括组织活检、免疫组化等。此外,还需结合临床表现、影像学检查(如CT、MRI、PET-CT)等综合评估。
5. 治疗新进展
5.1 手术治疗
对于局限性病变,手术切除是首选治疗方法,可达到局部控制。
5.2 放疗
对于不能手术或手术切除后残留的病变,可采用放疗,特别是对于ENMZL。
5.3 化疗
对于广泛或多灶性病变,可采用化疗。常用的化疗方案包括CHOP(环磷酰胺、多柔比星、长春新碱、泼尼松)、R-CHOP(利妥昔单抗+CHOP)等。
5.4 靶向治疗
近年来,针对B细胞表面标志物(如CD20)的单克隆抗体(如利妥昔单抗)在MZL的治疗中显示出较好的疗效。
5.5 免疫治疗
免疫治疗(如PD-1/PD-L1抑制剂)在部分MZL患者中也显示出一定的疗效,但仍需进一步研究。
总之,边缘区B细胞淋巴瘤的病理特征多样,临床表现复杂。随着对疾病机制的深入了解和治疗手段的不断进步,MZL患者的预后有望进一步改善。
鲁阳
广东省农垦中心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