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宫内膜癌,也称为子宫体癌,是妇科恶性肿瘤中较为常见的一种,发病率仅次于宫颈癌。本文旨在深入解析子宫内膜癌的病理知识,帮助公众更好地理解这一疾病的原理。
子宫内膜癌的定义及分类
子宫内膜癌是指起源于子宫内膜上皮的恶性肿瘤。根据世界卫生组织(WHO)的分类,子宫内膜癌主要分为两大类:内膜样腺癌(I型)和非内膜样腺癌(II型)。内膜样腺癌占子宫内膜癌的大多数,通常与雌激素水平过高有关。非内膜样腺癌包括浆液性腺癌、黏液性腺癌等,与雌激素水平关系不大。
子宫内膜癌的病因
子宫内膜癌的确切病因尚未完全明确,但研究表明,其发生与多种因素有关:
激素水平失衡
:长期雌激素水平过高,缺乏孕激素的对抗作用,可能导致子宫内膜过度增生,进而发展为癌变。
遗传因素
:某些遗传病,如遗传性非息肉性结直肠癌(Lynch综合征),会增加子宫内膜癌的风险。
肥胖和糖尿病
:肥胖和糖尿病患者往往伴有高胰岛素血症,可能促进子宫内膜癌的发展。
未生育
:未曾生育的女性,由于缺乏孕激素的保护作用,子宫内膜癌的风险相对较高。
多囊卵巢综合征
:该综合征患者往往伴有长期的无排卵周期,导致雌激素水平持续升高,增加了子宫内膜癌的风险。
子宫内膜癌的病理变化
组织学特征
:子宫内膜癌的组织学变化多样,包括腺体增生、囊性扩张、乳头状生长等。癌细胞的形态也各异,从低分化的未分化癌到高分化腺癌不等。
浸润深度
:癌细胞可从内膜层开始,逐渐向肌层浸润,甚至穿透子宫壁,侵犯邻近器官。
转移途径
:子宫内膜癌主要通过淋巴道和血行转移。常见的转移部位包括盆腔淋巴结、腹主动脉旁淋巴结、肺、肝等。
子宫内膜癌的诊断
子宫内膜癌的诊断主要依靠以下几种方法:
病史和临床表现
:不规则阴道出血、绝经后出血等是子宫内膜癌的常见症状。
影像学检查
:超声、MRI等影像学检查有助于评估肿瘤的大小、位置和有无肌层浸润。
内膜活检
:通过宫腔镜或诊刮术获取子宫内膜组织,进行病理学检查,是确诊子宫内膜癌的金标准。
分子标志物检测
:某些分子标志物,如雌激素受体(ER)、孕激素受体(PR)等,有助于判断肿瘤的生物学行为。
子宫内膜癌的治疗
子宫内膜癌的治疗主要包括手术、放疗、化疗和激素治疗等:
手术治疗
:手术是子宫内膜癌的主要治疗手段,包括全子宫切除术、盆腔淋巴结清扫等。
放疗
:对于中高风险患者,术后可辅以放疗,减少复发风险。
化疗
:对于晚期或复发的子宫内膜癌患者,可采用化疗。
激素治疗
:对于雌激素受体阳性的患者,可采用孕激素治疗。
综上所述,子宫内膜癌是一种复杂的妇科恶性肿瘤,其病理知识涉及病因、病理变化、诊断和治疗等多个方面。通过深入了解子宫内膜癌的病理知识,有助于提高公众的疾病认知,促进早期诊断和治疗,改善患者的预后。
丁露
株洲市二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