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LBCL)是一种常见的非霍奇金淋巴瘤(NHL)亚型,占所有NHL的30%至40%。本文旨在深入解析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的病理机制和基础知识,以提高公众对这一疾病的认识和理解。
一、淋巴瘤概述
淋巴瘤是一种起源于淋巴细胞的恶性肿瘤,可发生于淋巴结或非淋巴结组织。根据细胞类型,淋巴瘤分为霍奇金淋巴瘤(HL)和非霍奇金淋巴瘤(NHL)。NHL又可分为B细胞型和T/NK细胞型,其中B细胞型约占85%。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是NHL中最常见的B细胞亚型。
二、病理机制
细胞起源
:DLBCL起源于成熟的B细胞,这些细胞在抗原刺激下分化成浆细胞或记忆B细胞,但在此过程中发生癌变。
基因异常
:DLBCL细胞中常存在多种基因突变和染色体异常,如p53、Bcl-2、c-Myc等,这些基因异常导致细胞增殖失控和凋亡抑制。
免疫微环境
:DLBCL肿瘤微环境中存在多种免疫细胞,如T细胞、巨噬细胞等,这些免疫细胞与肿瘤细胞相互作用,影响肿瘤的生长和逃逸免疫。
信号通路异常
:DLBCL中存在多种信号通路异常激活,如NF-κB、JAK-STAT等,这些信号通路异常激活促进肿瘤细胞的增殖、存活和侵袭。
三、临床表现
淋巴结肿大
:DLBCL最常见的临床表现是无痛性淋巴结肿大,多见于颈部、腋窝和腹股沟。
全身症状
:部分患者可出现全身症状,如发热、盗汗、体重减轻等,称为B症状。
结外侵犯
:DLBCL可侵犯结外器官,如胃肠道、中枢神经系统等,引起相应器官的功能障碍。
四、诊断
病理诊断
:DLBCL的确诊依赖于淋巴结或受侵器官的组织活检,通过HE染色和免疫组化检测B细胞标记物(如CD20、CD79a)和Ki-67增殖指数。
影像学检查
:CT、MRI和PET-CT等影像学检查有助于评估肿瘤的范围和受侵器官。
分子分型
:基于基因表达谱的分子分型有助于预测DLBCL的预后和指导个体化治疗。
五、治疗
化疗
:R-CHOP方案(利妥昔单抗+环磷酰胺、多柔比星、长春新碱、泼尼松)是DLBCL的标准一线治疗方案。
靶向治疗
:针对特定分子靶点的靶向治疗,如CD20单抗、BTK抑制剂等,可提高部分患者的疗效。
造血干细胞移植
:对于部分高危或复发难治患者,可考虑自体或异体造血干细胞移植。
免疫治疗
:PD-1/PD-L1抑制剂等免疫治疗药物在DLBCL的治疗中显示出一定的疗效。
六、预后
DLBCL的预后与多种因素相关,如年龄、分期、分子分型等。总体而言,约60%的DLBCL患者可实现长期生存。但部分高危患者预后较差,需要个体化综合治疗。
总之,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是一种复杂的B细胞淋巴瘤亚型,其病理机制涉及多方面的基因和信号通路异常。通过深入理解DLBCL的病理机制和临床表现,有助于提高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水平,改善患者的预后。
李双月
宁波大学附属人民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