胆管癌是一种发生在胆管上皮细胞中的恶性肿瘤,由于其发生隐匿、症状不明显,常常导致患者确诊时已进入晚期,治疗效果不佳。因此,早期发现与治疗显得尤为重要。本文将详细解析胆管癌的早期症状、胆道梗阻的危害,并介绍胆道引流技术及靶向治疗的新进展。
一、胆管癌的早期症状
皮肤黄染 胆管癌患者早期可能出现皮肤黄染,这是由于胆管梗阻导致胆汁无法正常流入肠道,胆汁中的胆红素反流入血所致。皮肤黄染初期可能仅出现在巩膜,随着病情进展,可逐渐扩展至全身皮肤。
陶土色大便 胆管癌患者由于胆汁排泄受阻,大便中缺乏胆汁色素,导致大便呈现陶土色。这一症状可能与皮肤黄染同时出现,提示患者存在胆管梗阻的可能。
此外,胆管癌患者还可能出现腹痛、消瘦、乏力等症状。但由于这些症状缺乏特异性,容易被忽视或误诊为其他疾病,因此一旦发现相关症状,应及时就医,进行相关检查。
二、胆道梗阻的危害
胆道梗阻是胆管癌最常见的并发症之一,可导致胆汁排泄受阻,进而引起一系列严重后果:
胆汁淤积 胆汁在肝内淤积,可引起肝细胞损伤、胆汁性肝硬化等严重并发症。
感染 胆道梗阻可导致胆汁滞留、细菌滋生,引发胆管炎、肝脓肿等感染性疾病。
营养不良 胆道梗阻影响脂溶性维生素的吸收,可导致脂溶性维生素缺乏,引起营养不良。
肝功能衰竭 长期胆道梗阻可导致肝功能进行性恶化,最终发展为肝功能衰竭。
因此,对于胆管癌患者,解除胆道梗阻、恢复胆汁排泄是治疗的关键。
三、胆道引流技术
内镜逆行胆管造影(ERCP) ERCP是一种内镜下胆道引流技术,通过十二指肠镜将导丝送入胆管,再将支架或引流管放置于梗阻部位,以恢复胆汁排泄。ERCP创伤小、恢复快,是胆道梗阻的首选治疗方法。
经皮经肝胆道引流(PTCD) PTCD是一种经皮穿刺胆道引流技术,通过皮肤穿刺进入肝内胆管,再将引流管放置于梗阻部位。PTCD适用于ERCP无法实施或胆道梗阻部位无法通过内镜到达的患者。
四、靶向治疗新进展
近年来,胆管癌的靶向治疗取得了显著进展。FGFR突变是胆管癌常见的分子靶点之一,针对FGFR突变的靶向药物已在临床试验中显示出较好的疗效。这些药物通过抑制FGFR信号通路,阻断肿瘤细胞增殖,从而延缓疾病进展。此外,针对其他分子靶点的靶向药物也在研究之中,有望为胆管癌患者提供更多的治疗选择。
总之,胆管癌的早期发现与治疗至关重要。一旦出现皮肤黄染、陶土色大便等可疑症状,应及时就医,明确诊断。对于胆道梗阻患者,应及时进行胆道引流,以减轻胆汁淤积、感染等并发症。同时,针对FGFR突变等分子靶点的靶向治疗为胆管癌患者带来了新的希望。随着医学技术的不断进步,相信胆管癌的治疗效果将得到进一步提高。
李思妹
广州市第一人民医院南沙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