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癌,作为一种严重的消化道恶性肿瘤,其发病率和死亡率在全球范围内都位居前列。本文从胃癌的疾病原理入手,探讨其发病机制,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合理用药的指导建议。
胃癌的发病原理
胃癌的发病原理复杂,涉及遗传、环境、感染、癌前病变和免疫等多方面因素。
遗传因素
:遗传因素在胃癌的发生中起着重要作用。研究显示,某些遗传性疾病,如遗传性非息肉性结直肠癌(Lynch综合征),与胃癌的发生风险密切相关。这些疾病可能导致DNA修复机制的缺陷,增加细胞癌变的风险。
环境因素
:长期食用高盐、高脂、熏制或腌制食品的人群胃癌发病率较高。这些食品中含有的亚硝酸盐和多环芳烃等致癌物,可引发胃部细胞的基因突变。此外,吸烟、饮酒等不良生活习惯也会增加胃癌的风险,因为烟草中的尼古丁和酒精均可对胃黏膜造成刺激和损伤。
幽门螺杆菌感染
: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是胃癌的主要致病因素之一。其感染可导致慢性胃炎、胃溃疡等疾病,进而增加胃癌的风险。幽门螺杆菌能引起胃黏膜的慢性炎症反应,长期炎症刺激下,胃黏膜细胞可能发生癌变。
癌前病变
:慢性萎缩性胃炎、胃息肉等癌前病变在一定条件下可能发展为胃癌。这些病变导致胃黏膜结构和功能的异常,增加了细胞癌变的风险。
免疫因素
:免疫功能低下的人群更容易发生胃癌。免疫系统的监视功能下降可能导致癌变细胞逃避免疫监视,从而促进胃癌的发展。
合理用药的指导建议
合理用药是胃癌治疗的关键。根据胃癌的分期、病理类型和患者的个体差异,选择合适的药物和治疗方案至关重要。
早期胃癌
:早期胃癌可通过内镜下手术或微创手术切除,术后一般无需化疗。但患者需定期复查,监测病情变化。若术后病理检查发现淋巴结转移或切缘阳性,可能需要辅助化疗。
中晚期胃癌
:中晚期胃癌常采用手术切除+辅助化疗的综合治疗方案。常用的化疗药物包括氟尿嘧啶、顺铂、紫杉醇等。具体药物选择和用药方案需根据患者的耐受性和病情变化调整。辅助化疗可在术后进行,旨在消灭可能残留的微小转移灶,降低复发风险。
晚期胃癌
:晚期胃癌患者已发生远处转移,失去手术机会。此时治疗以缓解症状、提高生活质量为主,可采用姑息化疗或靶向治疗。常用的靶向药物包括赫赛汀(针对HER2阳性患者)、雷莫芦单抗(针对VEGF受体)等。靶向治疗通过特异性阻断肿瘤生长和血管生成的关键信号通路,从而抑制肿瘤进展。
合理用药注意事项
:抗肿瘤药物具有一定的毒副作用,用药过程中需密切监测患者的肝肾功能、血常规等指标,必要时调整剂量或更换药物。同时,患者应遵医嘱按时服药,不可擅自增减剂量或停药。此外,还需注意药物的相互作用,避免使用可能影响抗肿瘤药物疗效的药物。
总结
胃癌的治疗需综合考虑患者的病情和个体差异,制定个体化的治疗方案。合理用药是提高胃癌治疗效果、延长患者生存期的关键。患者应在医生指导下规范用药,以期获得最佳的治疗效果。此外,患者还应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如戒烟、限酒、低盐低脂饮食等,以降低胃癌复发风险。通过多学科综合治疗和个体化合理用药,我们有望进一步提高胃癌患者的生存质量和生存期。
徐羽
河南中医药大学第三附属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