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宫内膜癌,作为妇科恶性肿瘤之一,其发病率在女性生殖系统肿瘤中占据较高比例。了解子宫内膜癌的临床表现和病理机制对于早期诊断和治疗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将从疾病原理的角度,详细解析子宫内膜癌的临床表现及其病理机制。
一、子宫内膜癌的定义与分类 子宫内膜癌,也称为子宫体癌,是指发生在子宫内膜的恶性肿瘤。根据世界卫生组织(WHO)的分类,子宫内膜癌可分为两大类:子宫内膜样腺癌和非子宫内膜样腺癌。子宫内膜样腺癌是最常见的类型,占所有子宫内膜癌的80%以上。
二、子宫内膜癌的临床表现 1. 不规律阴道出血:子宫内膜癌最常见的症状是不规则阴道出血,包括绝经后出血和绝经前月经不规律。这种出血可能是由于肿瘤侵犯子宫内膜血管所致。
阴道分泌物异常:部分患者可出现阴道分泌物增多,颜色和气味异常,这可能与肿瘤坏死、感染等因素有关。
下腹部疼痛:随着肿瘤的生长,患者可能感到下腹部疼痛或不适,尤其是在性生活或排便时。
盆腔压迫症状:晚期子宫内膜癌可能侵犯周围组织,导致尿路感染、排尿困难、便秘等压迫症状。
体重减轻和乏力:部分患者可能出现体重减轻、乏力等全身症状,这可能与肿瘤消耗、慢性失血等因素有关。
三、子宫内膜癌的病理机制 1. 雌激素依赖性:大多数子宫内膜癌与雌激素过度刺激有关。长期雌激素刺激可导致子宫内膜过度增生,进而发展为不典型增生,最终发展为子宫内膜癌。
遗传因素:部分子宫内膜癌患者存在遗传易感性,如Lynch综合征等遗传性非息肉性结直肠癌综合征患者,子宫内膜癌的风险增加。
代谢综合征:肥胖、高血压、糖尿病等代谢综合征患者,子宫内膜癌的风险增加。这些因素可能通过影响内分泌、炎症等途径,促进子宫内膜癌的发生。
炎症因素:慢性子宫内膜炎症可能增加子宫内膜癌的风险。炎症因子可促进肿瘤细胞增殖、侵袭和转移。
四、子宫内膜癌的诊断与治疗 1. 诊断:子宫内膜癌的诊断主要依靠病史、妇科检查、超声检查、子宫内膜活检等方法。部分患者还需进行MRI、PET-CT等影像学检查,以评估肿瘤的侵犯范围和是否有远处转移。
治疗:子宫内膜癌的治疗主要包括手术、放疗、化疗和激素治疗。手术是主要治疗手段,包括全子宫切除、盆腔淋巴结清扫等。对于高危患者,还需进行放疗和化疗以降低复发风险。
总之,子宫内膜癌的临床表现多样,病理机制复杂。早期诊断和治疗对于改善预后至关重要。对于存在高危因素的女性,应定期进行妇科检查,以实现早发现、早治疗。
林红城
韶关市中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