边缘区B细胞淋巴瘤(MALT),全称结外黏膜相关淋巴组织边缘区淋巴瘤,是一种起源于黏膜相关淋巴组织的B细胞非霍奇金淋巴瘤。这种类型的淋巴瘤具有独特的病理特征和临床表现,对诊断和治疗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将详细解析MALT淋巴瘤的病理特征。
1. 发病机制
MALT淋巴瘤的发病与慢性抗原刺激有关。在慢性感染或自身免疫性疾病等情况下,黏膜相关淋巴组织中的B细胞长期受到抗原刺激,导致克隆性增殖和基因突变,最终可能发展为MALT淋巴瘤。常见的诱因包括幽门螺杆菌(H. pylori)感染、Sjögren综合征等。
2. 组织学特点
MALT淋巴瘤的组织学特点包括: 1. 淋巴上皮病变(lymphoepithelial lesion, LEL):淋巴细胞浸润并破坏上皮结构,形成特征性的“淋巴细胞巢”。 2. 边缘区结构:肿瘤细胞主要分布在滤泡边缘区,呈同心圆状排列,与正常滤泡结构相交融。 3. 肿瘤细胞形态:MALT淋巴瘤细胞多为小到中等大小的B细胞,核呈圆形或椭圆形,染色质细腻,核仁不明显。 4. 免疫表型:肿瘤细胞表达B细胞相关抗原(如CD20、CD79a),部分表达MALT1、CXCR4等特异性标志物。
3. 分子遗传学特征
MALT淋巴瘤的分子遗传学特征包括: 1. 染色体易位:约50%的MALT淋巴瘤存在t(11;18)(q21;q21)易位,导致API2和MLT基因融合,产生NPM-ALK融合蛋白,与肿瘤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 2. TP53基因突变:部分MALT淋巴瘤存在TP53基因突变,与疾病的侵袭性和预后不良相关。 3. BCL10基因突变:少数MALT淋巴瘤存在BCL10基因突变,可能与疾病的进展有关。
4. 临床表现
MALT淋巴瘤的临床表现多样,取决于受累器官和病变范围: 1. 胃肠道:胃和小肠是最常见的受累部位,表现为腹痛、消化不良等症状。 2. 肺:表现为胸痛、咳嗽、呼吸困难等症状。 3. 眼附属器:如泪腺、腮腺等受累,表现为眼睑肿块、眼球突出等。 4. 皮肤:表现为皮肤肿块、溃疡等。 5. 其他:如甲状腺、乳腺、中枢神经系统等也可受累。
5. 诊断与鉴别诊断
MALT淋巴瘤的诊断需要综合临床表现、影像学检查、组织病理学和分子遗传学等多方面信息。需要与滤泡性淋巴瘤、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等其他B细胞淋巴瘤相鉴别。必要时可进行免疫组化、PCR、FISH等分子检测,以明确诊断。
6. 治疗与预后
MALT淋巴瘤的治疗主要包括: 1. 局部治疗:如手术切除、放疗等。 2. 药物治疗:如抗幽门螺杆菌治疗、化疗、靶向治疗等。 3. 综合治疗:根据病情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案,如手术+放疗、手术+化疗等。 MALT淋巴瘤的预后相对较好,5年生存率可达70%~80%。但部分患者可能复发或进展,需要长期随访和个体化治疗。
总之,结外黏膜相关淋巴组织边缘区淋巴瘤(MALT)是一种具有独特病理特征的B细胞淋巴瘤。了解其发病机制、组织学特点、分子遗传学特征等,对诊断、鉴别诊断和治疗具有重要意义。同时,针对不同患者的临床表现和病情特点,制定个体化的综合治疗方案,以改善预后和生活质量。
娄引军
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庆春院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