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氏巨球蛋白血症(Waldenström's Macroglobulinemia, WM)是一种罕见的B细胞非霍奇金淋巴瘤,其特征是骨髓中存在淋巴浆细胞,并且血清中存在高水平的单克隆IgM。本文将探讨华氏巨球蛋白血症骨髓侵犯与淋巴结、脾脏受累的病理特点及其治疗方法。
一、病理特点
骨髓侵犯
:在华氏巨球蛋白血症中,骨髓是最常见的受累部位。细胞形态学上,骨髓中的肿瘤细胞表现为小淋巴样细胞和浆细胞样细胞,这些细胞通常浸润骨髓的基质,导致骨髓功能受损。
淋巴结受累
:淋巴结受累在华氏巨球蛋白血症中相对少见,但并非不可能。受累的淋巴结通常会增大,病理上可见到淋巴浆细胞的浸润,这种浸润可能呈弥漫性或结节性。
脾脏受累
:脾脏受累在华氏巨球蛋白血症中较为常见,表现为脾脏肿大。病理上,脾脏白髓和红髓区域均可见到淋巴浆细胞的浸润。
二、临床表现
华氏巨球蛋白血症的临床表现多样,包括疲劳、体重减轻、出血倾向、感染倾向、神经病变和高粘滞综合征等。这些症状与单克隆IgM的产生有关,后者可引起血液粘滞度增加,影响血液循环。
三、诊断
华氏巨球蛋白血症的诊断依赖于临床表现、血清学、影像学和病理学检查的综合评估。骨髓活检和免疫组化是确诊的关键,通过这些检查可以观察到骨髓中的淋巴浆细胞浸润。
四、治疗
观察等待
:对于无症状或症状轻微的患者,可以选择观察等待的策略,定期监测病情变化。
化学治疗
:对于症状明显的患者,化学治疗是主要的治疗手段。常用的化疗方案包括R-CHOP(利妥昔单抗、环磷酰胺、多柔比星、长春新碱和泼尼松)等。
靶向治疗
:近年来,靶向治疗在华氏巨球蛋白血症的治疗中显示出较好的疗效。例如,BTK抑制剂(如伊布替尼)可以抑制B细胞受体信号传导,减少肿瘤细胞的增殖。
免疫治疗
:利妥昔单抗是一种针对CD20阳性B细胞的单克隆抗体,可以用于华氏巨球蛋白血症的治疗,通过直接杀伤肿瘤细胞或通过免疫介导的机制发挥作用。
支持治疗
:包括输血、血浆置换等,用于缓解高粘滞综合征等症状。
造血干细胞移植
:对于年轻、适合的患者,造血干细胞移植可以作为一种潜在的治愈手段。
五、预后
华氏巨球蛋白血症的预后因人而异,与多种因素相关,包括年龄、症状、肿瘤负荷、IgM水平等。总体而言,该病进展缓慢,但需要长期管理和治疗。
综上所述,华氏巨球蛋白血症是一种复杂的疾病,需要综合运用多种治疗手段。通过精确的病理诊断和个体化的治疗策略,可以有效地控制病情,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肖蓉
四川省人民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