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疫缺陷相关性伯基特淋巴瘤的病理机制

2025-03-06 12:17:01       3225次阅读

免疫缺陷相关性伯基特淋巴瘤(Burkitt's lymphoma, BL)是一种高度侵袭性的非霍奇金淋巴瘤(NHL),其病理机制与免疫功能障碍紧密相关。本文将从病理学特点、发病机制和临床表现等方面,深入探讨免疫缺陷相关性伯基特淋巴瘤的病理机制。

一、伯基特淋巴瘤的分类和特点 伯基特淋巴瘤是一种罕见的B细胞非霍奇金淋巴瘤,根据其地理分布和病因学特点,可分为三类:地方性伯基特淋巴瘤、散发性伯基特淋巴瘤和免疫缺陷相关性伯基特淋巴瘤。免疫缺陷相关性伯基特淋巴瘤多发生在HIV感染、器官移植等免疫抑制状态下的患者,其发病机制与免疫缺陷状态下的病毒激活和B细胞异常增殖有关。

二、免疫缺陷相关性伯基特淋巴瘤的病理学特点 免疫缺陷相关性伯基特淋巴瘤的病理学特点包括: 1. 高度侵袭性:免疫缺陷相关性伯基特淋巴瘤生长迅速,侵袭性强,常侵犯多个脏器。 2. 组织学特征:肿瘤细胞呈弥漫性生长,细胞大小一致,核仁明显,核分裂象多见。 3. 免疫表型:肿瘤细胞表达B细胞相关抗原,如CD19、CD20、CD22等,同时表达Bcl-2、Bcl-6等增殖相关蛋白。 4. 染色体异常:肿瘤细胞常伴有c-Myc基因易位,导致c-Myc蛋白过表达,促进肿瘤细胞增殖。

三、免疫缺陷相关性伯基特淋巴瘤的发病机制 1. 病毒激活:免疫缺陷状态下,EB病毒(Epstein-Barr virus, EBV)等病毒可激活潜伏的B细胞,促进B细胞异常增殖和转化。 2. B细胞异常增殖:在EBV等病毒刺激下,B细胞过度增殖,形成克隆性B细胞群体,最终转化为伯基特淋巴瘤细胞。 3. 免疫逃逸:肿瘤细胞通过多种机制逃避机体免疫系统的监视和清除,如降低MHC分子表达、产生免疫抑制因子等。 4. 信号传导异常:c-Myc基因易位导致c-Myc蛋白过表达,激活下游信号传导通路,促进肿瘤细胞增殖和存活。

四、免疫缺陷相关性伯基特淋巴瘤的临床表现 免疫缺陷相关性伯基特淋巴瘤的临床表现与散发性伯基特淋巴瘤相似,包括: 1. 快速生长的肿块:常表现为腹腔、颈部、颌下等部位的快速生长肿块。 2. 系统性症状:发热、盗汗、体重减轻等全身症状。 3. 压迫症状:肿块压迫邻近器官,引起相应症状,如肠梗阻、尿路梗阻等。 4. 免疫抑制相关并发症:如感染、出血等。

五、免疫缺陷相关性伯基特淋巴瘤的治疗 免疫缺陷相关性伯基特淋巴瘤的治疗原则与散发性伯基特淋巴瘤相似,包括: 1. 化疗:采用以蒽环类、大剂量甲氨蝶呤等药物为主的化疗方案。 2. 支持治疗:积极防治感染、出血等并发症,改善患者的免疫状态。 3. 靶向治疗:针对c-Myc等靶点的靶向治疗,有望提高疗效。 4. 造血干细胞移植:对于部分高危患者,可考虑进行造血干细胞移植,以提高长期生存率。

总之,免疫缺陷相关性伯基特淋巴瘤是一种与免疫功能障碍密切相关的高度侵袭性淋巴瘤。深入研究其病理机制,有助于提高对该病的认识和诊治水平。

沈幕群

普宁市人民医院

下一篇宫颈癌根治术后尿潴留的预防性护理
上一篇边缘区淋巴瘤的治疗原则
联系我们/ABOUT US
  • 电话:010-87153955
  • 地址:北京市丰台区南方庄1号院安富大厦1416室
  • 电邮:mail@dzjkkp.org
扫一扫 关注我们

版权所有 © 北京大众健康科普促进会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18047971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60210513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