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ola治疗复发难治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

2025-02-13 09:26:44       56次阅读

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LBCL)是成人最常见的非霍奇金淋巴瘤类型,约占所有非霍奇金淋巴瘤的30-40%。DLBCL具有高度异质性,部分患者经过标准治疗后仍会出现复发或难治性情况,预后较差。近年来,Pola(Polatuzumab Vedotin)作为一种新型抗体药物偶联物(ADC),在复发难治DLBCL的治疗中取得了显著疗效。本文将详细介绍Pola的作用机制、适应症、用法用量及注意事项,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

Pola的作用机制 Pola是一种靶向CD79b的ADC药物,由人源化抗CD79b单克隆抗体、微管抑制剂MMAE(单甲基澳瑞他汀E)和蛋白酶可裂解的连接子组成。Pola的作用机制如下: (1)Pola特异性结合DLBCL细胞表面的CD79b,通过内吞作用进入细胞内; (2)连接子被溶酶体内的蛋白酶切割,释放出MMAE; (3)MMAE抑制微管聚合,阻滞细胞周期,诱导肿瘤细胞凋亡。

Pola的适应症 Pola适用于既往接受过至少2线治疗的复发或难治性DLBCL成人患者,包括不适合进行造血干细胞移植(HSCT)的患者。对于这部分患者,Pola联合苯达莫司汀+利妥昔单抗(R-B)方案可显著提高客观缓解率(ORR)和无进展生存期(PFS),成为新的标准治疗方案。

Pola的用法用量 Pola的推荐剂量为1.8mg/kg,静脉滴注,每3周1次,直至疾病进展或出现不可耐受的毒性。苯达莫司汀和利妥昔单抗的用法用量分别为: (1)苯达莫司汀:90mg/m^2,静脉滴注,第1-2天,每3周1次; (2)利妥昔单抗:375mg/m^2,静脉滴注,第1天,每3周1次。

Pola的不良反应及处理 Pola常见的不良反应包括血液学毒性(中性粒细胞减少、血小板减少等)、感染、皮疹、周围神经病变等。针对不同不良反应,可采取以下处理措施: (1)对于3-4级中性粒细胞减少或发热性中性粒细胞减少,可使用G-CSF进行支持治疗; (2)对于3-4级血小板减少,可使用TPO受体激动剂或血小板输注; (3)对于感染,应积极抗感染治疗,并根据情况调整Pola剂量; (4)对于3-4级皮疹或周围神经病变,可暂停Pola治疗,并使用激素、抗过敏药物等对症处理。

Pola的注意事项 (1)Pola可引起严重的血液学毒性,治疗前应评估患者的基础血象,治疗期间应定期监测血常规; (2)Pola可引起严重的感染,治疗期间应密切监测感染症状,并根据情况预防性使用抗生素; (3)Pola可引起严重的皮肤反应,如Stevens-Johnson综合征等,一旦出现应立即停药并积极对症处理; (4)Pola可引起严重的周围神经病变,对于有严重神经病史的患者应慎用; (5)Pola可引起胎儿伤害,育龄期女性在接受Pola治疗期间及治疗结束后1个月内应避免妊娠。

总之,Pola作为一种新型ADC药物,在复发难治DLBCL的治疗中显示出显著疗效和安全性。临床医生应严格掌握Pola的适应症、用法用量和不良反应处理,为患者制定个体化治疗方案,以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和生存期。同时,应加强Pola相关不良反应的监测和管理,以确保患者用药安全。

陈楠

中山大学附属第五医院

下一篇《口腔癌防治:生活习惯与健康监测的关键作用》
上一篇抗病毒治疗:对抗淋巴母细胞淋巴瘤的新策略
联系我们/ABOUT US
  • 电话:010-87153955
  • 地址:北京市丰台区南方庄1号院安富大厦1416室
  • 电邮:mail@dzjkkp.org
扫一扫 关注我们

版权所有 © 北京大众健康科普促进会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18047971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60210513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