胰腺癌是一种恶性程度高、预后差的消化道肿瘤,其发病率和死亡率在近年来呈上升趋势。胰腺癌的治疗主要包括手术、化疗、放疗和介入手术等方法。由于胰腺癌早期症状隐匿,多数患者在确诊时已属晚期,失去手术机会。因此,介入手术成为治疗胰腺癌的重要手段之一。本文将探讨胰腺癌治疗中介入手术的应用及其合理用药的重要性。
一、介入手术的定义与分类 介入手术是一种在影像学引导下,通过穿刺、导管等技术对肿瘤进行局部治疗的方法。根据治疗目的,可分为血管性介入手术和非血管性介入手术两大类。
血管性介入手术 血管性介入手术主要包括动脉灌注化疗、动脉栓塞术和门静脉支架植入术等。动脉灌注化疗是将化疗药物直接注入肿瘤供血动脉,提高局部药物浓度,增强疗效,同时减少全身毒副作用。动脉栓塞术则是通过栓塞肿瘤供血动脉,阻断肿瘤血供,达到控制肿瘤生长的目的。门静脉支架植入术主要适用于伴有门静脉侵犯的胰腺癌患者,通过植入支架恢复门静脉血流,缓解门静脉高压症状。
非血管性介入手术 非血管性介入手术主要包括经皮穿刺肿瘤消融术、放射性粒子植入术和经皮穿刺胆道引流术等。肿瘤消融术是通过高温或低温消融肿瘤组织,达到局部控制肿瘤的目的。放射性粒子植入术是将放射性粒子植入肿瘤组织,利用放射线杀伤肿瘤细胞。经皮穿刺胆道引流术主要适用于伴有梗阻性黄疸的胰腺癌患者,通过引流胆汁,缓解黄疸症状。
二、介入手术在胰腺癌治疗中的应用 1. 局部控制肿瘤 对于失去手术机会的晚期胰腺癌患者,介入手术可作为局部控制肿瘤的重要手段。通过动脉灌注化疗、动脉栓塞术等血管性介入手术,可有效阻断肿瘤血供,抑制肿瘤生长。同时,非血管性介入手术如肿瘤消融术、放射性粒子植入术等,可直接杀伤肿瘤细胞,达到局部控制肿瘤的目的。
缓解症状 胰腺癌患者常伴有疼痛、黄疸、消化道出血等症状。介入手术可通过神经阻滞、胆道引流等方法,有效缓解患者症状,改善生活质量。对于伴有消化道出血的患者,还可采用动脉栓塞术止血。
辅助化疗和放疗 介入手术可与化疗、放疗联合应用,提高治疗效果。动脉灌注化疗可提高局部药物浓度,增强化疗效果。放射性粒子植入术可与外放疗联合应用,提高局部控制率。
三、胰腺癌介入手术的合理用药 1. 化疗药物的选择 胰腺癌的化疗药物主要包括吉西他滨、白蛋白结合型紫杉醇、伊立替康等。在选择化疗药物时,应综合考虑患者的病理分型、分期、体能状况等因素,制定个体化化疗方案。同时,注意药物的剂量调整和用药时机,以减少毒副作用。
靶向药物和免疫治疗 近年来,靶向药物和免疫治疗在胰腺癌治疗中显示出良好的应用前景。靶向药物主要针对肿瘤细胞的特定分子靶点,如HER2、BRCA等。免疫治疗则是通过激活患者自身免疫系统,杀伤肿瘤细胞。在使用靶向药物和免疫治疗时,应严格掌握适应症,合理用药,以提高疗效,减少不良反应。
支持治疗和对症治疗 胰腺癌患者在介入手术和药物治疗过程中,可能出现恶心、呕吐、腹泻等消化道症状,以及肝肾功能损害等不良反应。因此,应重视支持治疗和对症治疗,合理使用止吐药、止痛药等药物,以减轻患者不适,提高生活质量。
总之,介入手术在胰腺癌治疗中具有重要作用,可有效控制肿瘤,缓解症状,提高生活质量。同时,合理用药是提高疗效、减少毒副作用的关键。临床医生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个体化治疗方案,以提高胰腺癌患者的生存质量和生存期。
张美玲
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