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宫内膜癌,又称子宫体癌,是发达国家最常见的妇科恶性肿瘤之一。根据全球癌症统计数据,子宫内膜癌的发病率逐年上升,对女性健康构成了严重威胁。子宫内膜癌的病理学特征、分期及预后评估对于诊断、治疗及预后判断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将详细阐述子宫内膜癌的病理学特点、肿瘤分期及预后评估的科学依据。
一、子宫内膜癌的病理学特点
组织学类型:子宫内膜癌主要包括两种类型,即子宫内膜样腺癌(EEC)和浆液性癌。EEC是最常见的类型,占子宫内膜癌的80%以上,其组织学特征表现为腺体结构、乳头状生长及细胞异型性。浆液性癌较为罕见,占5-10%,其组织学特征与卵巢浆液性癌相似,表现为乳头状生长、细胞异型性及核分裂象。
分化程度:子宫内膜癌的分化程度是影响预后的重要因素之一。根据世界卫生组织(WHO)的分类标准,子宫内膜癌可分为G1(高分化)、G2(中分化)和G3(低分化)三个级别。分化程度越低,肿瘤的侵袭性越强,预后越差。
淋巴结转移:淋巴结转移是子宫内膜癌重要的预后因素。淋巴结转移的子宫内膜癌患者预后较差,5年生存率明显低于无淋巴结转移的患者。淋巴结转移的评估需要结合病理学检查、影像学检查及临床分期。
二、子宫内膜癌的肿瘤分期
子宫内膜癌的肿瘤分期对于指导治疗及预后评估具有重要意义。目前,国际上常用的子宫内膜癌分期系统为国际妇产科联盟(FIGO)分期系统,主要依据手术切除标本的病理学检查结果进行分期。FIGO分期系统将子宫内膜癌分为I、II、III、IV四个期别,分期越高,预后越差。
I期:肿瘤局限于子宫体,无肌层浸润或肌层浸润深度<1/2。I期患者预后较好,5年生存率可达80%以上。
II期:肿瘤侵及宫颈间质,但未侵及阴道。II期患者预后相对较差,5年生存率约为60%。
III期:肿瘤侵及阴道或盆腔淋巴结转移。III期患者预后较差,5年生存率约为40%。
IV期:肿瘤侵及膀胱、直肠或远处转移。IV期患者预后最差,5年生存率约为20%。
三、子宫内膜癌的预后评估
子宫内膜癌的预后评估需要综合考虑多种因素,包括病理学特征、分期、分子分型、患者年龄及合并症等。目前,常用的预后评估模型包括FIGO分期、国际妇产科联盟(FIGO)风险评分系统、分子分型等。
FIGO分期:如前所述,FIGO分期系统是评估子宫内膜癌预后的重要工具。分期越高,预后越差。
FIGO风险评分系统:FIGO风险评分系统综合考虑了病理学特征、分期、分子分型等多种因素,可对子宫内膜癌患者的预后进行较为准确的评估。
分子分型:近年来,分子分型在子宫内膜癌的预后评估中发挥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根据分子分型,子宫内膜癌可分为POLE超突变型、微卫星不稳定型、低拷贝数型和高拷贝数型等不同亚型,不同亚型的预后存在明显差异。
总之,子宫内膜癌的病理学特征、肿瘤分期及预后评估对于诊断、治疗及预后判断具有重要意义。准确评估子宫内膜癌的病理学特征及预后,有助于指导个体化治疗,提高患者的生存率和生活质量。随着分子病理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子宫内膜癌的预后评估将更加精准,有望为子宫内膜癌患者带来更好的治疗效果和预后。
张倩
郑州市第一人民医院东大街院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