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与心血管疾病的关系!

2025-02-11 21:48:21       28次阅读

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Hyperhomocysteinemia),这一术语背后隐藏着一种重要的生物化学现象:血液中同型半胱氨酸(Homocysteine, Hcy)浓度显著高于正常范围。同型半胱氨酸并非陌生的代谢产物,它是蛋氨酸(Methionine)代谢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中间物质。蛋氨酸作为人体必需氨基酸之一,广泛存在于各类食物中,尤其是蛋白质丰富的食品如肉类、奶制品、鸡蛋及豆类等。在正常的生理条件下,同型半胱氨酸在一系列酶促反应中得到有效地转化与利用,这些反应通常需要维生素B6(吡哆醇)、B12(钴胺素)以及叶酸的辅助。在这个代谢通路中,同型半胱氨酸可被还原为蛋氨酸,或者进一步转化为半胱氨酸,确保其在血液中的浓度保持在较低且稳定的水平。

然而,当某些内在或外在因素干扰了上述代谢过程,导致同型半胱氨酸无法得到有效清除时,其在血液中的浓度便会逐渐攀升,从而形成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这一病理状态不仅标志着体内特定代谢通路的紊乱,更因其与多种心血管疾病的密切关联而引发了医学界的广泛关注。

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与心血管疾病的风险

大量研究证据表明,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与心血管疾病(Cardiovascular Disease, CVD)的发生率及严重程度存在正相关关系。具体而言,同型半胱氨酸水平的升高可能通过以下几种机制加重心血管系统的损害:

血管内皮损伤

:同型半胱氨酸作为一种潜在的氧化应激分子,可以直接诱导血管内皮细胞产生氧化应激反应,导致内皮功能障碍。受损的内皮细胞无法正常分泌一氧化氮(NO)等舒血管因子,同时可能释放促炎介质,引发炎症反应。这一系列变化破坏了血管内皮的完整性,为脂质沉积、平滑肌细胞增殖等动脉粥样硬化(Atherosclerosis)早期病变的发生提供了有利条件。

促进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

:除了直接损伤内皮细胞外,高同型半胱氨酸还能够促进低密度脂蛋白(Low-Density Lipoprotein, LDL)的氧化。氧化型LDL具有高度的致炎性,可被巨噬细胞吞噬形成泡沫细胞,进而形成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核心。此外,氧化型LDL还能诱导平滑肌细胞迁移至内膜并增殖,进一步加剧斑块的进展与复杂化,增加破裂风险。

增强血栓形成倾向

:同型半胱氨酸对血液凝固系统的直接影响也不容忽视。它能够增加血小板的粘附性和聚集性,促使血小板在损伤的血管内皮表面聚集,形成血栓前体。同时,同型半胱氨酸还可能通过抑制纤溶系统活性,减少纤维蛋白的溶解,进一步促进血栓的形成。血栓的脱落或局部阻塞是引发心肌梗死、缺血性脑卒中等急性心血管事件的直接原因。

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的成因

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的形成涉及多方面的因素,主要包括:

遗传因素

:一些遗传性酶缺陷疾病,如甲硫氨酸合成酶缺乏症、维生素B12吸收不良的遗传性疾病(如恶性贫血)等,可直接导致同型半胱氨酸代谢通路受阻。此外,编码参与同型半胱氨酸代谢关键酶的基因多态性也会影响个体的Hcy水平,增加CVD风险。

营养缺乏

:维生素B6、B12及叶酸的长期摄入不足或吸收障碍,是引发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的常见原因。这些维生素作为同型半胱氨酸代谢途径中的辅酶,其缺乏将直接影响同型半胱氨酸的转化与清除效率。

药物影响

:某些药物,如抗癫痫药、抗结核药、化疗药物等,可能通过干扰同型半胱氨酸代谢或增加其排泄障碍,导致血浆Hcy水平升高。

慢性疾病

:糖尿病、肾病、甲状腺功能减退症等慢性疾病状态,以及吸烟、酗酒、肥胖、久坐不动等不良生活习惯,均与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的发生相关。

预防与干预策略

鉴于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与心血管疾病间的紧密联系,针对其进行早期识别与干预显得尤为重要。以下是一些可行的预防与治疗措施:

膳食调整

:增加富含叶酸、维生素B6和B12的食物摄入。绿叶蔬菜(如菠菜、羽衣甘蓝)、豆类、坚果、全谷物、鱼类(尤其是深海鱼)以及瘦肉等都是优质的选择。均衡饮食,注重多样化,有助于保证这些关键营养素的充足供应。

营养补充剂

:对于已确诊为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尤其是伴有营养素缺乏或存在遗传风险的个体,医生可能会建议服用含有叶酸、维生素B6和B12的复合营养补充剂。然而,此类补充应在医生指导下进行,以避免过量摄入可能导致的副作用。

生活方式改善

:积极控制糖尿病、高血压、高血脂等慢性疾病,戒烟限酒,保持规律的有氧运动,维持适宜体重,有助于整体改善心血管健康状况,间接降低同型半胱氨酸水平。

定期监测与随访

:对于高危人群,如已有心血管疾病患者、有家族史者、老年人等,定期检测血浆同型半胱氨酸水平,及时调整治疗方案,是预防CVD事件的重要环节。

总结来说,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作为心血管疾病的独立危险因素,其与心血管疾病之间的关系已被大量科学研究所证实。通过科学饮食、合理营养补充、改善生活方式以及定期监测等综合措施,我们有望有效降低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带来的心血管疾病风险,助力公众实现心血管健康的长期维护。

林进宗

厦门大学附属中山医院

下一篇CART后的患者日常饮食及护理
上一篇直肠炎的表现
联系我们/ABOUT US
  • 电话:010-87153955
  • 地址:北京市丰台区南方庄1号院安富大厦1416室
  • 电邮:mail@dzjkkp.org
扫一扫 关注我们

版权所有 © 北京大众健康科普促进会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18047971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60210513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