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癌作为一种常见的消化系统恶性肿瘤,其发病率和死亡率在全球范围内均居高不下。由于早期胃癌症状不明显,许多患者在确诊时已处于疾病的中晚期,错失了最佳治疗时机。因此,对于胃癌的早期筛查和体检显得尤为重要。本文将详细介绍胃癌体检中的必查项目,帮助大家更好地了解胃癌的筛查流程和原理。
1. 胃癌的病理基础及风险因素
胃癌起源于胃黏膜上皮细胞,其发展过程涉及到多种因素,包括遗传、环境、饮食习惯等。长期的幽门螺杆菌感染、不良饮食习惯(如高盐、高脂、腌制食品等)、吸烟和饮酒等都是胃癌的危险因素。了解这些风险因素有助于我们识别高风险人群,为早期筛查提供依据。
胃癌的发生与胃黏膜的慢性炎症密切相关。长期的炎症刺激会导致胃黏膜细胞的异常增殖,最终可能发展为胃癌。幽门螺杆菌感染是引起慢性胃炎和胃溃疡的常见原因,也是胃癌的重要致病因素。此外,不良饮食习惯,如过多摄入高盐、高脂、腌制食品等,也会增加胃癌的风险。这些食物中的亚硝酸盐和多环芳烃等致癌物质,会在胃内转化为强致癌物,长期刺激胃黏膜,增加胃癌的发生风险。
2. 胃癌体检必查项目
2.1 胃蛋白酶原检测
胃蛋白酶原是一种胃黏膜细胞分泌的酶,其水平变化与胃黏膜病变相关。胃蛋白酶原I主要来源于胃底和胃体的胃黏膜细胞,而胃蛋白酶原II则来源于胃窦的胃黏膜细胞。当胃黏膜发生病变时,胃蛋白酶原的分泌和释放会受到影响,导致血清中胃蛋白酶原I和II的水平发生变化。通过检测血清中的胃蛋白酶原I和II的水平,可以评估胃黏膜健康状况,作为胃癌筛查的辅助手段。胃蛋白酶原检测具有操作简便、无创、灵敏度高等优点,可以作为胃癌筛查的初筛方法。
2.2 幽门螺杆菌检测
幽门螺杆菌是胃癌的重要致病因素。通过呼气试验、血清学检测或粪便抗原检测等方法,可以确定个体是否感染了幽门螺杆菌,为胃癌的预防和早期诊断提供依据。呼气试验是一种无创、简便的检测方法,通过测定呼出的二氧化碳中标记的同位素含量来判断是否感染幽门螺杆菌。血清学检测则是通过测定血清中幽门螺杆菌抗体的存在来判断感染情况。粪便抗原检测则是通过测定粪便中幽门螺杆菌抗原的存在来判断感染情况。对于幽门螺杆菌阳性的患者,应及时进行根除治疗,以降低胃癌的发生风险。
2.3 胃镜检查
胃镜检查是胃癌筛查的金标准。通过直接观察胃黏膜,医生可以发现早期胃癌或癌前病变,进行活检以明确诊断。对于高风险人群,定期进行胃镜检查是必要的。胃镜检查具有直观、准确、可同时进行活检等优点,是胃癌筛查和诊断的重要手段。在胃镜检查过程中,医生会仔细观察胃黏膜的颜色、形态、血管等,发现可疑病变后进行活检,取得组织标本进行病理学检查,以明确诊断。对于早期胃癌或癌前病变,胃镜下还可以进行内镜下黏膜切除术(EMR)或内镜下黏膜剥离术(ESD)等微创治疗,以实现早期治愈。
2.4 影像学检查
包括胃部X线钡餐检查和胃部CT扫描等。这些检查可以帮助发现胃壁的异常增厚、肿块等胃癌的征象,为进一步的诊断和治疗提供依据。胃部X线钡餐检查是一种传统的检查方法,通过口服钡剂后进行X线摄片,观察胃壁的形态和功能。胃部CT扫描则是一种先进的影像学检查方法,可以清晰显示胃壁的厚度、肿块的大小和形态等,对于胃癌的分期和评估治疗效果具有重要价值。对于胃镜检查发现可疑病变的患者,应进一步进行影像学检查,以明确病变的范围和深度,指导治疗方案的选择。
2.5 肿瘤标志物检测
胃癌细胞可能会分泌一些特定的蛋白质,如癌胚抗原(CEA)、糖类抗原19-9(CA19-9)等,通过检测这些肿瘤标志物的水平,可以辅助胃癌的诊断和预后评估。肿瘤标志物检测具有操作简便、灵敏度高等优点,可以作为胃癌筛查的辅助手段。但需要注意的是,肿瘤标志物检测存在一定的假阳性和假阴性,不能单独作为诊断依据,应结合胃镜检查、影像学检查等其他检查结果综合判断。对于肿瘤标志物水平升高的患者,应进一步进行胃镜检查等检查,以明确
金圆圆
榆中县第一人民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