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疫检查点抑制剂与间质性肺炎:一场免疫系统与肺部的意外交锋

2025-02-05 21:54:26       21次阅读

免疫检查点抑制剂(Immune Checkpoint Inhibitors, ICIs)是近年来肿瘤治疗领域的一大突破,尤其是对一些晚期实体肿瘤显示出显著的治疗效果。然而,这些药物在激活患者免疫系统的同时,也可能带来一些意想不到的副作用,其中间质性肺炎(Interstitial Lung Disease, ILD)就是较为严重的一种。本文将从免疫检查点抑制剂的作用机制、间质性肺炎的病理生理基础、以及两者之间的相互作用探讨这一复杂现象。

首先,免疫检查点抑制剂的作用机制主要在于解除肿瘤对免疫系统的抑制。在肿瘤的发展过程中,肿瘤细胞能够通过表达特定的分子(如PD-L1)与免疫细胞表面的受体(如PD-1)结合,从而抑制免疫细胞的活化,使肿瘤细胞逃避免疫监视。免疫检查点抑制剂通过阻断这种结合,恢复免疫细胞的活性,使其能够识别并攻击肿瘤细胞。

然而,这种激活免疫系统的过程并不总是精准无误。在某些情况下,免疫检查点抑制剂可能会过度激活免疫系统,导致免疫系统攻击正常组织,这就是所谓的免疫相关不良反应(Immune-related Adverse Events, irAEs)。间质性肺炎是其中较为严重的一种,它涉及到肺部的间质组织发生炎症和纤维化。

间质性肺炎的病理生理基础主要与炎症反应有关。在正常情况下,肺部的间质组织起到支持和保护肺泡结构的作用。但在炎症反应中,免疫细胞释放的炎性介质(如白细胞介素、肿瘤坏死因子等)会损害这些组织,导致肺泡壁增厚、肺泡塌陷,最终影响气体交换,引起呼吸困难。

当免疫检查点抑制剂与间质性肺炎相遇时,这场免疫系统与肺部的意外交锋便开始了。一方面,免疫检查点抑制剂通过激活T细胞,增强了对肿瘤的免疫反应;另一方面,这种激活可能波及到肺部的正常组织,引发间质性肺炎。这种不良反应的发生机制尚不完全清楚,可能与药物剂量、患者个体差异、以及肿瘤微环境等因素有关。

为了预防和处理免疫检查点抑制剂引起的间质性肺炎,医生需要在治疗前对患者进行全面评估,包括肺功能检查、影像学检查等,以识别潜在的肺部问题。在治疗过程中,密切监测患者的呼吸症状和肺功能变化,一旦发现异常,应及时调整治疗方案,必要时使用糖皮质激素等药物控制炎症反应。

总之,免疫检查点抑制剂在实体肿瘤治疗中的应用为患者带来了新的希望,但同时也带来了新的挑战。了解其作用机制和可能的副作用,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管理这种治疗,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和治疗成功率。

赵欣

江苏省人民医院

下一篇甲状腺癌为什么是辛福癌
上一篇实体肿瘤治疗中的肝功能保护策略
联系我们/ABOUT US
  • 电话:010-87153955
  • 地址:北京市丰台区南方庄1号院安富大厦1416室
  • 电邮:mail@dzjkkp.org
扫一扫 关注我们

版权所有 © 北京大众健康科普促进会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18047971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60210513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