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是导致全球范围内肝癌的重要病因之一。乙肝的防治不仅需要预防感染,还需要对已感染患者进行合理的治疗和用药管理。本文将从合理用药的角度,浅谈乙肝的防治策略。
1. 乙肝的流行病学特点
乙肝病毒主要通过血液和体液传播,包括母婴传播、性传播和血液制品传播等途径。全球约有2.4亿慢性HBV感染者,其中约75%的肝癌患者与HBV感染有关。我国是乙肝大国,约有7000万慢性乙肝患者,每年约有30万人死于乙肝相关疾病。
2. 乙肝的自然病程
乙肝感染后,部分患者可自愈,部分发展为慢性感染。慢性乙肝患者可经历免疫耐受期、免疫活动期、低复制期和再活动期等不同阶段。约20-30%的慢性乙肝患者最终发展为肝硬化或肝癌。
3. 乙肝的治疗目标
乙肝治疗的目标是控制病毒复制,减轻肝脏炎症,防止肝纤维化和肝硬化进展,降低肝癌风险,改善生活质量和预后。对于部分患者,还可实现HBsAg清除或血清学转换,达到临床治愈。
4. 乙肝的合理用药
4.1 抗病毒药物选择
目前,抗HBV药物主要有干扰素(IFN)和核苷(酸)类似物(NAs)。IFN具有抗病毒和免疫调节作用,适用于部分免疫活动期患者。NAs包括拉米夫定、阿德福韦、恩替卡韦、替诺福韦等,可有效抑制病毒复制,适用于大多数慢性乙肝患者。
4.2 用药方案制定
根据患者年龄、性别、病毒载量、ALT水平、肝纤维化程度等因素,制定个体化治疗方案。初治患者首选强效低耐药NAs,如恩替卡韦或替诺福韦。IFN适用于年轻、ALT较高、肝纤维化程度较轻的患者。对于肝硬化患者,应长期应用NAs抗病毒治疗。
4.3 用药监测和调整
治疗期间,定期监测HBV DNA、ALT、HBsAg、HBeAg等指标,评估疗效和安全性。若出现病毒学突破、耐药或严重不良反应,应及时调整治疗方案。部分患者可尝试停药,但需密切监测复发风险。
4.4 特殊人群用药
孕妇、儿童、肾损伤患者等特殊人群的用药需格外谨慎。孕妇可应用拉米夫定、替诺福韦等妊娠安全B级药物。儿童需根据体重调整剂量。肾损伤患者应慎用阿德福韦、替诺福韦等经肾脏排泄的药物。
5. 乙肝的预防措施
5.1 母婴阻断
对HBsAg阳性孕妇,分娩后12小时内给新生儿注射乙肝免疫球蛋白(HBIG)和乙肝疫苗,可有效阻断母婴传播。
5.2 疫苗接种
新生儿出生后24小时内接种第一剂乙肝疫苗,1月龄和6月龄分别接种第二、三剂,可产生保护性抗体,预防HBV感染。
5.3 避免高危行为
避免不安全的性行为,不共用注射器,不使用未经筛查的血液制品等,可降低感染风险。
6. 结语
乙肝的防治需要综合管理,合理用药是关键。通过规范的抗病毒治疗,大多数患者可控制病情,降低肝癌风险。同时,加强预防措施,提高疫苗接种率,可减少新发感染。医患携手,共同抗击乙肝,为实现"无乙肝"的愿景而努力。
刘金波
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河医院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