胰腺癌为什么被称为癌王

2025-01-23 08:14:01       21次阅读

胰腺癌因其高发病率、低生存率、高死亡率和难以早期发现的特点,被称为“癌王”。本文将从胰腺癌的发病机制、临床表现、诊断难点和治疗挑战等方面,详细阐述胰腺癌的“癌症之王”称号。

首先,胰腺癌的发病机制复杂,涉及多种致癌基因和抑癌基因的突变。胰腺癌的主要致癌基因包括K-ras、HER2、BRCA1/2等,而抑癌基因则包括p53、SMAD4、CDKN2A等。这些基因的突变导致胰腺细胞的无限制增殖、逃逸凋亡和获得侵袭转移能力,进而形成胰腺癌。K-ras基因突变是胰腺癌最常见的基因改变,约90%的胰腺癌患者都存在这一突变。K-ras基因突变会导致细胞信号传导异常,促进胰腺细胞的恶性转化。HER2基因在部分胰腺癌中过表达,与肿瘤的侵袭性和预后不良相关。BRCA1/2基因突变与遗传性乳腺癌/卵巢癌综合征相关,携带这些突变的个体患胰腺癌的风险也增加。抑癌基因p53、SMAD4、CDKN2A等在胰腺癌中发生突变或失活,导致细胞周期失控和凋亡抑制,促进肿瘤的发生和发展。

其次,胰腺癌的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早期症状轻微且不典型,常被误诊为胃炎、胆囊炎等良性疾病。胰腺癌的常见症状包括上腹痛、消瘦、黄疸、腹泻等,这些症状往往在疾病晚期才出现,导致胰腺癌的早期发现率极低。上腹痛是胰腺癌最常见的症状,多表现为持续性、进行性加重的隐痛或钝痛,夜间加重,与体位有关。消瘦是胰腺癌的另一个常见症状,由于肿瘤消耗、食欲减退、消化吸收功能障碍等原因,患者体重可在短时间内明显下降。黄疸是胰头癌的典型表现,由于肿瘤压迫胆总管,引起胆汁排泄受阻所致。腹泻可能与胰腺外分泌功能减退、脂肪吸收不良有关。胰腺癌的其他症状还包括恶心、呕吐、腹胀、食欲减退、乏力等,但均缺乏特异性。

再者,胰腺癌的诊断存在一定的难度。胰腺位于腹腔深处,周围被胃肠道等器官包围,常规的影像学检查难以发现早期胰腺癌。此外,胰腺癌的生物标志物(如CA19-9、CEA等)在其他良性疾病中也可能出现升高,导致胰腺癌的诊断存在一定的假阳性率。胰腺癌的诊断主要依靠影像学检查,包括腹部超声、CT、MRI等。超声是首选的筛查手段,可发现直径>1cm的胰腺占位性病变。CT和MRI对胰腺癌的诊断价值更高,可明确肿瘤的大小、位置、与周围组织的关系等。PET-CT有助于判断肿瘤的生物学特性和全身转移情况。内镜超声引导下细针穿刺活检是胰腺癌诊断的金标准,可获取肿瘤组织进行病理学检查。血清肿瘤标志物如CA19-9、CEA等对胰腺癌有一定辅助诊断价值,但需结合临床综合判断。

最后,胰腺癌的治疗面临诸多挑战。胰腺癌对放疗和化疗的敏感性较低,且易产生耐药性。手术切除是胰腺癌的主要治疗手段,但许多患者确诊时已属晚期,失去手术机会。即使实施了手术切除,胰腺癌的复发率和转移率仍较高,预后较差。胰腺癌的化疗方案主要包括吉西他滨单药或联合方案,如吉西他滨+白蛋白紫杉醇等。放疗可作为辅助治疗手段,缓解症状、控制局部进展。针对HER2过表达的胰腺癌患者,可尝试曲妥珠单抗等靶向治疗。免疫治疗在胰腺癌中尚处于探索阶段,部分患者可能获益。胰腺癌的手术治疗需行胰十二指肠切除术等复杂手术,创伤大、并发症多。术后复发转移是胰腺癌治疗失败的主要原因,与肿瘤生物学特性、手术切除不彻底等因素有关。

综上所述,胰腺癌因其发病机制复杂、临床表现不典型、诊断难度大、治疗挑战多等特点,被誉为“癌王”。提高胰腺癌的早期发现率和治疗效果,是改善患者预后的关键。这需要多学科团队的紧密合作,从遗传学、病理学、影像学等多方面入手,探寻胰腺癌的早期诊断和个体化治疗策略。加强胰腺癌的科普宣教,提高患者及家属的防癌意识,对于胰腺癌的防控具有重要意义。

孙雨颉

天津市肿瘤医院

下一篇肺部肿瘤的中医治疗方法是什么
上一篇定期体检:早期发现口腔癌的关键
联系我们/ABOUT US
  • 电话:010-87153955
  • 地址:北京市丰台区南方庄1号院安富大厦1416室
  • 电邮:mail@dzjkkp.org
扫一扫 关注我们

版权所有 © 北京大众健康科普促进会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18047971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60210513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