肺癌作为全球发病率和死亡率最高的恶性肿瘤之一,其治疗一直是医学研究的重点。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突变是非小细胞肺癌(NSCLC)中最常见的驱动基因突变,占NSCLC患者总数的10%至15%。针对EGFR突变的靶向治疗,显著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质量和生存期。然而,随着治疗的进行,肿瘤细胞往往会出现对EGFR抑制剂的耐药性,给临床治疗带来了巨大的挑战。本文将重点介绍肺癌EGFR突变耐药后的治疗策略,以及术后护理的相关内容。
一、EGFR突变耐药的机制
EGFR突变耐药的机制复杂多样,主要包括EGFR基因的二次突变、旁路激活、组织学转化和上皮-间充质转化等。其中,T790M突变是最常见的二次突变,约占耐药患者的50%以上。此外,MET基因扩增、HER2基因扩增等旁路激活也是EGFR突变耐药的重要机制。因此,针对不同耐药机制,采取个体化的治疗策略至关重要。
二、EGFR突变耐药后的治疗策略
1.针对T790M突变的第三代EGFR-TKI:奥希替尼、阿美替尼等第三代EGFR-TKI可以有效抑制T790M突变,显著延长患者的无进展生存期(PFS)。对于一线或二线EGFR-TKI治疗后出现T790M突变的患者,推荐使用第三代EGFR-TKI。
2.针对旁路激活的联合治疗:对于MET基因扩增、HER2基因扩增等旁路激活导致的耐药,可以采用EGFR-TKI联合MET抑制剂、HER2抑制剂等治疗策略,以提高治疗效果。
3.针对组织学转化的治疗:部分EGFR突变患者在治疗过程中会出现小细胞肺癌(SCLC)转化,此时可以考虑采用化疗、放疗、免疫治疗等综合治疗策略。
4.针对上皮-间充质转化的治疗:上皮-间充质转化(EMT)是肿瘤细胞获得侵袭和转移能力的重要机制。针对EMT的治疗,可以考虑采用靶向治疗、免疫治疗等策略,抑制肿瘤细胞的侵袭和转移。
三、术后护理
1.观察生命体征:术后应密切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如心率、血压、呼吸、血氧饱和度等,及时发现并处理术后并发症。
2.呼吸道管理:术后应保持呼吸道通畅,及时吸痰,预防肺部感染。对于有呼吸困难的患者,可给予氧疗或呼吸机辅助通气。
3.疼痛管理:术后应评估患者的疼痛程度,根据疼痛评分给予相应的镇痛药物,以缓解疼痛,提高生活质量。
4.营养支持:术后应给予患者高蛋白、高热量、低脂肪的饮食,以满足机体的代谢需求。对于不能经口进食的患者,可给予肠内或肠外营养支持。
5.心理护理:术后患者往往会出现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应给予患者充分的关心和支持,帮助患者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
6.康复锻炼:术后应鼓励患者进行适当的康复锻炼,如呼吸功能锻炼、四肢功能锻炼等,以促进机体功能的恢复。
总之,针对肺癌EGFR突变耐药后的治疗,应根据耐药机制采取个体化的治疗策略。术后护理方面,应密切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做好呼吸道管理、疼痛管理、营养支持、心理护理和康复锻炼等工作,以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和生存期。随着医学研究的不断深入,相信未来会有更多针对肺癌EGFR突变耐药的治疗手段问世,为患者带来更大的生存获益。
徐建芳
上海市肺科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