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湿性心脏病:从病理到临床表现
风湿性心脏病是一种由风湿热引起的心脏病变,主要影响心瓣膜,导致心脏功能障碍。风湿热是一种由A组β溶血性链球菌感染引发的全身性炎症性疾病,常见于儿童和青少年。本文将深入探讨风湿性心脏病的病理机制、临床表现及其对心脏的影响。
一、风湿性心脏病的病理机制
风湿性心脏病的病理变化主要集中在心内膜、心肌和心包膜。风湿性心内膜炎是最常见的病变,主要影响心瓣膜,尤其是二尖瓣和主动脉瓣。病变早期,心瓣膜的结缔组织发生粘液样变性和纤维素样变性,伴随Aschoff细胞增生和炎细胞浸润,导致瓣膜肿胀。随着病情发展,瓣膜表面内皮细胞受损,血小板和纤维素沉积形成赘生物。这些赘生物体积小,灰白色,附着牢固,不易脱落。病变后期,赘生物机化,瓣膜纤维化,形成瘢痕,最终导致瓣膜功能障碍。
风湿性心肌炎常与心内膜炎合并发生,主要累及心肌间质结缔组织。病变早期表现为心肌间质水肿,肌内动脉血管附近结缔组织纤维素样变性,形成典型的Aschoff小体。病变后期,小体纤维化,形成梭形小瘢痕,影响心肌收缩力,可能导致心力衰竭。
风湿性心包炎常与心肌炎和心内膜炎同时发生,主要累及心包脏层,呈浆液性炎或浆液纤维素性炎。心包腔内常有大量浆液渗出,造成心包积液,严重时可导致缩窄性心包炎。
二、风湿性心脏病的临床表现
风湿性心脏病的临床表现因病变部位和严重程度而异。风湿性心内膜炎主要表现为心瓣膜病变,早期症状不明显,随着病情进展,患者可能出现心悸、气短、乏力等症状。严重者可出现心力衰竭、心律失常等并发症。
风湿性心肌炎的临床表现包括心跳加快、第一心音减弱、心力衰竭等。若病变累及传导系统,可发生传导阻滞,导致心律失常。
风湿性心包炎的临床表现主要为心包积液,患者可能出现胸痛、呼吸困难、心音遥远等症状。大量纤维素渗出时,心脏搏动呈绒毛状,称为绒毛心。严重者可导致缩窄性心包炎,影响心脏功能。
三、风湿性心脏病的诊断与治疗
风湿性心脏病的诊断主要依靠临床表现、心电图、超声心动图等检查。心电图可显示心律失常、心肌损伤等变化,超声心动图可评估心瓣膜病变程度及心功能状态。
治疗方面,风湿性心脏病的治疗目标是控制炎症、预防并发症、改善心功能。药物治疗包括抗炎药、抗生素、利尿剂、强心药等。严重瓣膜病变者可能需要手术治疗,如瓣膜修复或置换术。
四、结语
风湿性心脏病是一种严重的心脏病变,主要由风湿热引起。其病理机制复杂,临床表现多样,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早期诊断和积极治疗对于改善预后至关重要。随着医学技术的进步,风湿性心脏病的治疗效果将不断提高,为患者带来更多的希望。
武强
天津市肿瘤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