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抗肿瘤治疗相关恶心呕吐预防和治疗

2024-10-05 23:12:54       942次阅读

抗肿瘤治疗中的恶心呕吐管理:原理与策略 在抗肿瘤治疗的征途中,患者不仅需要面对疾病本身的挑战,还常常遭遇由治疗引起的各种副作用,其中恶心呕吐(Nausea and Vomiting, NV)是最为常见且令患者痛苦不堪的症状之一。这些不适不仅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还可能干扰治疗计划的顺利进行,甚至导致治疗中断或减量。因此,深入了解抗肿瘤治疗相关恶心呕吐的预防和治疗原理,并采取相应的管理措施,对于提高治疗效果、保障患者安全至关重要。 一、恶心呕吐的发生机制 抗肿瘤治疗引起的恶心呕吐可分为急性、迟发性和预期性三种类型。急性恶心呕吐通常发生在化疗或放疗后数小时内,与神经递质(如5羟色胺、P物质等)的释放增加密切相关;迟发性恶心呕吐则在治疗后24小时至数天内出现,其机制更为复杂,涉及中枢神经系统的长期改变;而预期性恶心呕吐则是患者在治疗前因心理恐惧而产生的条件反射性症状。 二、预防原则与策略 风险评估与分层管理 首先,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如年龄、性别、既往治疗史、肿瘤类型及治疗方案等)进行恶心呕吐风险评估,并实施分层管理。高风险患者应给予更为积极的预防措施。 药物治疗 5HT3受体拮抗剂:如昂丹司琼、格拉司琼等,为预防急性恶心呕吐的一线药物,通过阻断5羟色胺受体发挥作用。 NK1受体拮抗剂:如阿瑞匹坦,能有效预防迟发性恶心呕吐,常与5HT3受体拮抗剂联合使用。 地塞米松:作为糖皮质激素,具有抗炎、抗内毒素等作用,能增强止吐效果。 奥氮平:对于难治性恶心呕吐,尤其是预期性恶心呕吐,奥氮平作为抗精神病药物显示出良好的疗效。 非药物治疗 饮食调整:少量多餐,避免油腻、辛辣等刺激性食物,选择易消化、富含营养的食物。 行为疗法:如放松训练、催眠疗法、认知行为疗法等,有助于减轻患者的心理压力,降低预期性恶心呕吐的发生率。 穴位按压:如内关穴、合谷穴等,通过刺激特定穴位缓解恶心呕吐症状。 三、治疗期间的监测与调整 在治疗过程中,应密切关注患者的恶心呕吐症状变化,定期进行评估。若患者出现恶心呕吐,需及时分析原因,调整治疗方案。对于轻度症状,可尝试非药物方法缓解;若症状持续加重或影响进食,应及时调整药物剂量或更换药物种类,必要时给予肠外营养支持,确保患者获得足够的营养摄入。 四、特殊人群的考量 老年患者:由于生理功能减退,对药物的代谢和排泄能力下降,更易发生药物不良反应。因此,在选择药物时应更加谨慎,适当减少剂量或延长给药间隔。 儿童患者:儿童患者的恶心呕吐管理需考虑生长发育特点,选择适合儿童的药物剂量和给药方式。 妊娠患者:妊娠期间接受抗肿瘤治疗的患者,其恶心呕吐管理需兼顾母婴安全,必要时可咨询产科和妇科专家意见。 五、结语 抗肿瘤治疗中的恶心呕吐管理是一个综合性的过程,涉及药物治疗、非药物治疗、心理支持等多个方面。通过科学的风险评估、合理的药物选择、密切的病情监测以及个性化的治疗策略,可以有效减轻患者的恶心呕吐症状,提高治疗依从性和生活质量。同时,医护人员应加强与患者的沟通与交流,关注患者的心理变化,提供必要的心理支持和社会支持,共同应对抗肿瘤治疗带来的挑战。 朱宝玲 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本部院区

下一篇急性白血病疾病概述
上一篇肺癌知识科普
联系我们/ABOUT US
  • 电话:010-87153955
  • 地址:北京市丰台区南方庄1号院安富大厦1416室
  • 电邮:mail@dzjkkp.org
扫一扫 关注我们

版权所有 © 北京大众健康科普促进会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18047971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60210513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