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冒,作为一种全球范围内普遍存在的呼吸道感染疾病,以高发性、自限性为特点,影响着无数人的日常生活。其主要由多种呼吸道病毒引发,临床表现多样,包括鼻塞、咳嗽、咽喉痛、头痛、乏力、轻微的肌肉酸痛,甚至伴随有不同程度的发热。面对感冒症状的困扰,合理选择和使用药物是缓解不适、加速康复的关键环节。在众多治疗选项中,感冒药与退热药是最为常用的两类药物,但它们在成分、作用机制及适用症状上存在显著差异,因此,了解并正确区分两者,对于优化治疗效果、防止不必要的药物副作用具有重要意义。 一、感冒药:多成分、广谱缓解 感冒药通常是一种复方制剂,旨在通过整合多种药物成分,对感冒引发的多种症状进行综合、广谱的缓解。其主要包含以下几类成分: 解热镇痛药 :如对乙酰氨基酚(又称扑热息痛)、布洛芬等,既具有退热作用,又能有效缓解头痛、肌肉酸痛等轻至中度疼痛。对乙酰氨基酚是许多感冒药中的核心成分,其退热效果温和,对胃肠道刺激较小。 抗组胺药 :如氯苯那敏(扑尔敏)等,主要针对感冒时常见的鼻塞、流涕、打喷嚏等症状,通过拮抗组胺受体,减轻上呼吸道黏膜的充血与水肿,改善鼻腔通气,同时对轻度的头痛、咳嗽也有一定缓解作用。 鼻腔血管收缩剂 :如伪麻黄碱,能直接收缩鼻腔血管,迅速减轻鼻塞症状,提高生活质量。然而,对于高血压、心脏病、甲状腺功能亢进等患者,使用此类药物需谨慎,以免引发血压升高、心悸等不良反应。 止咳成分 :如右美沙芬、愈创甘油醚等,分别通过抑制中枢神经系统的咳嗽反射,或稀化呼吸道黏液、促进其排出,以减轻咳嗽症状。需要注意的是,止咳药并非对所有类型的咳嗽均有效,如痰液较多的咳嗽,有时可能需要配合祛痰药使用。 使用感冒药时,需特别关注以下几点: 禁忌与慎用情况 :不同成分可能对特定人群存在禁忌。如抗组胺药可能加重青光眼、前列腺增生、尿潴留患者的病情,且因可能通过胎盘屏障和分泌入乳汁,故孕妇和哺乳期妇女应避免使用含此类成分的感冒药。 药物相互作用 :某些感冒药成分可能与其他正在使用的药物发生相互作用,影响药效或增加不良反应风险。如有合并用药情况,务必事先咨询医生或药师。 避免重复用药 :市场上许多感冒药均为复方制剂,含有多种成分,使用时应仔细阅读药品说明书,避免因同时服用含相同成分的多种药物而导致剂量过大。 二、退热药:专攻发热,兼治疼痛 退热药,如对乙酰氨基酚、布洛芬等,其主要作用在于调节体温中枢,降低体温,适用于各种原因引起的发热,包括感冒。此外,这类药物还具有良好的镇痛效果,可用于缓解头痛、牙痛、关节痛、肌肉痛等轻至中度疼痛。在感冒治疗中,退热药主要用于应对发热症状,以及由此带来的头痛、肌肉酸痛等不适。 使用退热药需注意: 按需、适量使用 :发热是机体对抗病原体的一种防御反应,适度的发热有利于免疫系统功能的发挥。因此,对于低热(体温在38℃以下)且无明显不适的患者,一般无需立即使用退热药。当体温超过38.5℃,或发热引起明显不适时,可考虑使用退热药。使用剂量应严格按照医嘱或药品说明书,不宜超量使用,以免造成肝脏、肾脏等器官损害。 监测体温变化 :使用退热药后,应定时测量体温,观察退热效果及体温波动情况,以便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儿童与老年人的特殊考量 :儿童尤其是婴幼儿,因其肝肾功能发育不全,对药物代谢能力较弱,使用退热药时应严格控制剂量,密切观察反应。老年人可能存在肝肾功能减退、多重共病等问题,使用退热药时也应谨慎,必要时调整剂量或选择更为安全的药物。 三、正确选择与合理应用 面对感冒症状,如何在感冒药与退热药之间做出合适的选择呢?关键在于明确主要症状与治疗需求: 单一症状为主 :若患者主要表现为发热或疼痛(如头痛、肌肉痛),且无其他明显感冒症状,此时首选退热药,如对乙酰氨基酚或布洛芬,针对性地解决核心问题。 多种症状并存 :若患者同时存在鼻塞、咳嗽、发热、头痛等多种症状,选用复方感冒药可能更为便捷高效,只需一种药物即可覆盖多种症状。但在选用时务必确认所选药物不含已被禁用或慎用的成分,且不与其他正在使用的药物产生冲突。 特殊人群用药 :对于儿童、老年人、孕妇、哺乳期妇女、慢性病患者等特殊群体,使用感冒药与退热药时务必遵循医生建议,考虑个体差异、疾病状态、药物敏感性等因素,谨慎选择药物种类与剂量,定期监测疗效与不良反应。 总结来说,感冒药与退热药虽同为应对感冒症状的常用药物,但它们在成分、作用机制、适用症状及使用注意事项上各有侧重。正确使用这两类药物,需要充分理解其特性和适应症,结合个体病情与症状,遵循医嘱或药品说明书,避免不必要的药物叠加,确保治疗的安全性与有效性。在用药过程中,如遇疑问或出现异常反应,应及时就医咨询,切勿自行调整药物或随意停药。 周富海 安徽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