肾病综合征:深度解析与医疗科普
肾病综合征(Nephrotic Syndrome, NS)是一种复杂的肾脏疾病,主要表现为大量蛋白尿、低 白蛋白血症、水肿和高脂血症。这并非一种单一的疾病,而是由多种原因引起的肾小球滤过 膜损伤,导致血浆蛋白大量丢失并产生一系列临床症候群的综合征。本文将依据疾病的原理 知识,详细解析肾病综合征的发病机制、临床表现、诊断方法及治疗策略。
一、发病机制
肾病综合征的发病机制主要涉及肾小球滤过膜的损伤。正常情况下,肾小球滤过膜能够允许 小分子物质如水、电解质等通过,而阻止大分子物质如血浆蛋白的通过。然而,在肾病综合 征患者中,由于免疫因素、遗传因素或炎症反应等原因,肾小球滤过膜的通透性增加,使得 大量血浆蛋白(尤其是白蛋白)通过尿液排出体外,形成大量蛋白尿。
大量蛋白尿的丢失导致血浆白蛋白水平下降,进而引发低白蛋白血症。低白蛋白血症降低了 血浆胶体渗透压,使得组织间液增多,形成水肿,常见于眼睑、下肢等部位,严重时可波及 全身。此外,由于肝脏在合成脂蛋白时需要利用白蛋白作为载体,低白蛋白血症还会促进肝 脏合成脂蛋白增多,导致高脂血症的发生。
二、临床表现
肾病综合征的临床表现多样,但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大量蛋白尿:24 小时尿蛋白定量超过 3.5g,是诊断肾病综合征的必要条件之一。 2. 低白蛋白血症:血浆白蛋白低于 30g/L,导致胶体渗透压降低,引发水肿。 3. 水肿:常以眼睑开始,逐渐波及全身,严重时可出现胸水和腹水。 4. 高脂血症:主要表现为高胆固醇血症和高甘油三酯血症。
此外,患者还可能出现高血压、尿频、尿急、尿痛、腰痛、少尿或无尿、多尿、血尿、尿中 泡沫增多等症状。部分患者还伴有食欲不佳、乏力、面色苍白等全身症状。
三、诊断方法
肾病综合征的诊断主要依据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查。诊断标准包括:
1. 尿蛋白定量:24 小时尿蛋白定量≥3.5g。 2. 血浆白蛋白:血浆白蛋白≤30g/L。 3. 水肿和高脂血症:作为辅助诊断条件。
在确诊肾病综合征后,还需进一步明确病因和病理类型。病因可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两类, 前者指肾脏本身病变引起,后者则由其他疾病如糖尿病、系统性红斑狼疮等继发而来。病理 类型则包括微小病变性肾病、系膜增生性肾小球肾炎、局灶节段性肾小球硬化、系膜毛细血 管性肾小球肾炎和膜性肾病等。
四、治疗策略
肾病综合征的治疗需根据病因、病理类型及患者具体情况制定个体化方案。总体治疗原则包 括一般治疗、药物治疗和并发症治疗。
1. 一般治疗:限制盐的摄入,控制蛋白入量,进行优质蛋白饮食。对于水肿严重的患者, 需限制水分摄入,并适当使用利尿剂。 2. 药物治疗:
- 激素治疗:糖皮质激素是肾病综合征的一线治疗药物,通过抑制免疫与炎症反应,减
少蛋白尿,改善病情。
- 免疫抑制剂:对于激素不敏感或依赖的患者,可加用免疫抑制剂如环孢素、他克莫司
等。
- 对症治疗:包括控制血压、控制感染、控制血糖、利尿等,以减轻患者症状,提高生
活质量。 3. 并发症治疗:包括保护心脏功能、预防血栓形成等。对于出现严重并发症的患者,如感 染、血栓等,需及时采取相应治疗措施。
五、总结
肾病综合征是一种复杂的肾脏疾病,其发病机制涉及肾小球滤过膜的损伤,临床表现多样, 诊断需依据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查。治疗策略需根据病因、病理类型及患者具体情况制定个 体化方案。通过科学的治疗和护理,大多数患者能够得到有效控制并改善生活质量。因此, 对于疑似肾病综合征的患者,应及时就医并进行全面检查,以便早期发现、早期诊断和早期 治疗。
管海玉
南方医科大学中西医结合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