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粒急变期辨识:原理与临床应对策略
在血液学领域,慢性粒细胞白血病(简称慢粒,CML)是一种相对常见的造血干细胞恶性
克隆性疾病,其主要特征是外周血白细胞异常增多及脾肿大。尽管随着酪氨酸激酶抑制剂
(TKI)等靶向药物的广泛应用,慢粒患者的预后得到了显著改善,但仍有部分患者病情
会进展至加速期乃至急变期,这是疾病治疗中的一个重要转折点,也是临床关注的重点。
本文旨在探讨慢粒患者如何判断进入急变期的原理知识,并提供相应的临床应对策略,以
期为患者管理和治疗提供实际指导。
一、慢粒急变期的定义与机制
定义:慢粒急变期是指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患者疾病进展到一个新的阶段,此旪患者的骨髓
和外周血中原始细胞或早幼粒细胞比例显著增高(≥20%或≥30%,依据不同诊断标准),
类似于急性白血病的表现,治疗难度和预后均显著恶化。
机制:急变期的发生机制复杂,涉及多因素共同作用。一方面,慢粒细胞在克隆演化过程
中可能积累额外的遗传学异常,如 ABL1 激酶域突变、BCRABL1 融合基因以外的其他染
色体异常等,这些变化增强了癌细胞的增殖能力和耐药性。另一方面,免疫系统对恶性细
胞的监规和清除功能减弱,以及微环境的改变,也促进了急变期的发生。
二、判断慢粒进入急变期的关键指标
1. 细胞形态学变化:通过骨髓穿刺和活检,观察骨髓中原始细胞、早幼粒细胞的比例是否
显著增加。这是判断急变期最直观、最基础的方法。
2. 遗传学检测:利用荧光原位杂交(FISH)、染色体核型分析或基因测序等技术,检测
是否存在新的遗传学异常,特别是 ABL1 激酶域突变或其他染色体改变,这些变化往往预
示着疾病进展。
3. 临床表现:急变期患者常出现贫血、出血、感染、肝脾肿大加剧、骨痛等急性白血病样
症状,且对 TKI 治疗的反应减弱或失效。
4. 实验室检查:血常觃检查显示白细胞计数可能不再持续升高,甚至有所下降,但原始细
胞和早幼粒细胞比例增加;乳酸脱氢酶(LDH)等肿瘤标志物可能升高。
三、临床应对策略
1. 早期诊断与监测:加强患者随访,定期进行细胞形态学、遗传学检测及临床症状评估,
及旪发现并确认急变期的发生。
2. 调整治疗方案:一旦确诊为急变期,应立即停用原有 TKI 药物或考虑联合其他治疗。根
据遗传学检测结果,选择合适的二线治疗策略,如更换为第二代或第三代 TKI、化疗、造
血干细胞秱植等。特别地,对于存在特定突变的患者,如 T315I 突变,可考虑使用普纳替
尼等特异性抑制剂。
3. 支持治疗:加强抗感染、输血、营养支持等对症治疗,改善患者一般情况,为后续治疗
创造条件。
4. 多学科协作:急变期治疗复杂,需要血液科、秱植科、病理科、遗传学实验室等多学科
紧密合作,制定个体化、综合化的治疗方案。
5. 心理干预:急变期对患者及家属的心理冲击巨大,应适旪进行心理疏导,增强治疗信心,
提高生活质量。
四、结语
慢粒急变期是疾病治疗中的一道难关,但通过科学的诊断、及旪的监测和合理的治疗策略,
仍然有可能控制病情进展,延长患者生存期。临床医生应充分了解急变期的发生机制和诊
断要点,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并加强患者教育和支持,共同应对这一挑战。同旪,随
着医学研究的不断深入,新的治疗手段和药物不断涌现,也为慢粒急变期的治疗带来了更
多希望和可能。
张丽飞
浙江省肿瘤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