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直肠癌:认识、分期与发病机制
结直肠癌,作为一种常见的消化系统恶性肿瘤,近年来其发病率和死亡率均呈上升趋势。了 解结直肠癌的认识、分期以及发病机制,对于疾病的预防、早期诊断和有效治疗至关重要。 本文将从这几个方面对结直肠癌进行科普介绍。
一、结直肠癌的认识
结直肠癌,也称为大肠癌,是起源于结直肠黏膜上皮的恶性肿瘤。其发病部位主要包括结肠 和直肠,其中结肠又分为盲肠、升结肠、横结肠、降结肠和乙状结肠。结直肠癌的发生与多 种因素有关,如遗传、环境、生活方式等。
结直肠黏膜细胞在正常情况下会按照一定的规律和节奏进行生长、分化和凋亡,从而维持肠 道的正常生理功能。然而,在某些因素的作用下,这些细胞可能发生异常变化,逐渐演变成 肿瘤细胞,最终导致结直肠癌的发生。
二、结直肠癌的分期
结直肠癌的分期主要依据肿瘤侵犯的深度、淋巴结转移情况以及是否存在远处转移来进行。 目前临床上常用的分期系统有 Dukes 分期和 TNM 分期。
1. Dukes 分期
Dukes 分期将结直肠癌分为 A、B、C、D 四期。A 期表示肿瘤局限于肠壁内,无淋巴结转移; B 期表示肿瘤已侵犯肠壁外,但无淋巴结转移;C 期表示肿瘤伴有淋巴结转移,但无远处转 移;D 期表示肿瘤已发生远处转移,如肝脏、肺脏等。
2. TNM 分期
TNM 分期是目前国际上广泛采用的结直肠癌分期系统。T 代表原发肿瘤侵犯的深度,N 代表 淋巴结转移情况,M 代表远处转移情况。根据 TNM 分期系统,结直肠癌可分为 0~Ⅳ期。其 中,0 期为原位癌,即肿瘤局限于黏膜层,未侵犯肌层;Ⅰ期为肿瘤侵犯黏膜下层或肌层, 但无淋巴结转移;Ⅱ期为肿瘤侵犯浆膜层或浆膜外,但无淋巴结转移;Ⅲ期为肿瘤伴有淋巴 结转移,但无远处转移;Ⅳ期为肿瘤已发生远处转移。
三、结直肠癌的发病机制
结直肠癌的发病机制涉及遗传、环境、生活方式等多方面因素。
1. 遗传因素
结直肠癌具有一定的家族聚集性,遗传因素在其发病中起着重要作用。一些基因突变和遗传 性疾病,如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FAP)、遗传性非息肉病性结直肠癌(HNPCC)等,均可 能增加患结直肠癌的风险。对于有家族史的人群,建议定期进行基因检测,以便早期发现病
变并采取针对性干预措施。
2. 环境因素
环境因素也是结直肠癌发病的重要因素之一。长期生活在污染严重、辐射较高的环境中,可 能诱发结直肠癌的发生。此外,饮食习惯也与结直肠癌的发病密切相关。高脂、低纤维的饮 食习惯可能增加患结直肠癌的风险。因此,改善生活环境、调整饮食结构是预防结直肠癌的 重要措施。
3. 生活方式
不良的生活方式也可能增加患结直肠癌的风险。长时间久坐、缺乏运动以及过度摄入高脂食 物等因素可能导致肠道功能减弱,增加结直肠癌的风险。因此,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对于预 防结直肠癌具有重要意义。建议每天至少进行 30 分钟的中等强度运动,如快走、慢跑等, 并合理膳食,减少红肉和加工肉类的摄入量。
总之,结直肠癌是一种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恶性肿瘤。了解结直肠癌的认识、分期以及发病 机制对于疾病的预防、早期诊断和有效治疗至关重要。我们应该从遗传、环境、生活方式等 多方面入手,积极预防结直肠癌的发生。同时,一旦出现相关症状,应及时就医检查,以便 早期发现、早期治疗。
张明
四川省人民医院
北京大众健康科普促进会
扫一扫 关注我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