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外胆管癌的临床表现与疾病原理医疗科普
肝外胆管癌,作为胆管系统的一种恶性肿瘤,其发病率虽不算高,但因其起病隐匿、早 期症状不明显,一旦发现往往已是中晚期,预后相对较差。本文将详细阐述肝外胆管癌 的临床表现,并结合疾病原理进行科普,以帮助公众更好地了解这一疾病。
肝外胆管癌的概述
肝外胆管癌是指起源于肝门区至胆总管下端的胆管上皮细胞恶性增殖形成的肿瘤。这一 区域的胆管负责将肝脏产生的胆汁输送到肠道,帮助消化。当这些胆管细胞发生癌变时, 会直接影响胆汁的正常流动,进而引发一系列临床症状。
临床表现
1. 黄疸
黄疸是肝外胆管癌最典型的临床表现,约 90%~98%的患者会出现。黄疸的出现是由于 肿瘤堵塞胆管,导致胆汁无法正常排入肠道,而逆流进入血液,引起皮肤、巩膜(眼白) 发黄,尿液呈深黄色,大便颜色变浅甚至呈灰白色(陶土样便)。黄疸还可能伴随皮肤 瘙痒,随着病情进展而逐渐加重。
2. 腹部不适与腹痛
中晚期肝外胆管癌患者常感上腹部不适和腹痛,这种疼痛多发生在进食后,可能与胆汁 淤积、胆管炎症或肿瘤压迫周围组织有关。部分患者可触及腹部肿大的胆囊,伴有压痛 和 Murphy 氏征阳性(即深吸气时胆囊触痛)。若肿瘤继发感染引起胆管炎,还可出现 剧烈腹痛、寒战、高热甚至休克。
3. 消化道症状
肝外胆管癌患者常出现食欲不振、恶心、呕吐等消化道症状,这主要是由于胆汁排泄受 阻,影响食物的消化吸收。随着病情发展,患者还可能出现体重减轻、乏力等全身表现。
4. 出血倾向
当肿瘤侵犯胆管壁或周围组织,导致血管破裂时,患者可能出现上消化道出血,表现为 吐血或黑便。此外,由于胆汁淤积和肝功能受损,患者还可能出现贫血症状。
5. 其他症状
肝外胆管癌晚期可影响肝脏功能,导致肝肿大、肝硬化及门脉高压,进而出现腹水、下 肢水肿等症状。部分患者还可能伴有皮肤瘙痒、发热、寒战等全身症状。
疾病原理
肝外胆管癌的发病原理复杂多样,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胆道炎症与结石
长期存在的胆道炎症和胆管结石可损伤胆道上皮细胞,促进细胞再生和修复过程中的基 因突变,从而增加癌变风险。
2. 胆囊切除术后
胆囊切除后,胆汁的流动方式发生改变,可能导致胆道炎症和胆汁淤积,进而诱发胆管 癌。
3. 肝硬化
肝硬化时,肝内胆管结构发生改变,胆管狭窄和胆汁淤积为胆管癌的发生提供了有利条 件。
4. 遗传因素
某些基因突变可能会增加肝外胆管癌的易感性,家族中有胆管癌病史的人群应提高警惕。
诊断与治疗
肝外胆管癌的诊断需结合临床表现、体格检查、实验室检查(如肝功能检查、凝血功能 检查、血常规检查、肿瘤标志物检查等)和影像学检查(如超声、CT、MRI、ERCP 等)。 病理学诊断是确诊的金标准,通常通过穿刺活检或手术切除后的组织学检查来实现。
治疗方面,肝外胆管癌的首选治疗方法是手术切除,对于可根治性切除的肿瘤,应积极 行手术治疗。对于无法手术切除或伴有转移的肿瘤,可采用放射治疗、化学治疗、靶向 治疗及免疫治疗等综合治疗手段。随着医疗技术的进步,腹腔镜手术和达芬奇机器人手 术系统已广泛应用于临床,为患者提供了更加精准、微创的治疗选择。
总之,肝外胆管癌是一种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恶性肿瘤。了解其临床表现和疾病原理对 于早期发现、及时诊断和科学治疗具有重要意义。公众应提高警惕,一旦发现相关症状 应及时就医检查,以免延误病情。
杨诚
第二军医大学第三附属医院长海院区
北京大众健康科普促进会
扫一扫 关注我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