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癌疾病知识:深入探索与科学防治
肝癌,作为全球范围内死亡率较高的恶性肿瘤之一,其发病机理复杂,涉及遗传、环境、病 毒感染及不良生活习惯等多个方面。本文旨在通过解析肝癌的病理生理过程,普及肝癌的预 防、诊断及治疗知识,帮助公众更好地认识这一疾病,实现早预防、早诊断、早治疗的目标。
一、肝癌的病理生理基础
肝癌,全称为原发性肝细胞癌(HCC)或肝恶性肿瘤,主要起源于肝脏的上皮细胞。其发生 发展是一个多因素、多步骤的过程,主要包括以下几个关键环节:
1. 慢性肝损伤:长期存在的慢性肝炎、肝硬化等肝脏疾病,是肝癌发生的重要基础。这些 疾病导致肝细胞反复受损和修复,进而引发基因突变和细胞增殖异常。 2. 病毒感染:乙型肝炎病毒(HBV)和丙型肝炎病毒(HCV)是肝癌发生的主要病毒因素。 病毒的持续感染可导致肝脏慢性炎症、纤维化,最终发展为肝硬化和肝癌。 3. 化学致癌物暴露:长期接触黄曲霉毒素、亚硝胺等化学致癌物,以及过量饮酒导致的酒 精性肝病,也是肝癌发生的重要危险因素。 4. 遗传因素:肝癌具有明显的家族聚集性和遗传易感性。家族中有肝癌病史的人群,其患 病风险显著增加。
二、肝癌的临床表现
肝癌早期症状多不明显,易被忽视。随着病情进展,患者可逐渐出现以下症状:
- 肝区疼痛:多为右上腹持续性或间歇性隐痛、胀痛,可放射至右肩背部。 - 消化道症状:如食欲不振、恶心、呕吐、腹胀、腹泻等,部分患者还可能出现消化道出血。 - 黄疸:由于肿瘤压迫胆道或肝功能受损,导致胆红素代谢障碍,出现皮肤、巩膜黄染。 - 全身症状:如乏力、消瘦、发热、营养不良等,晚期可出现恶病质。 - 转移症状:肝癌晚期常出现肺、胸膜、骨等部位的转移,引起相应的临床症状,如咳嗽、 咯血、骨痛等。
三、肝癌的诊断方法
肝癌的诊断依赖于多种检查手段的综合运用,主要包括:
1. 肿瘤标志物检测:甲胎蛋白(AFP)是诊断肝癌的特异性标志物之一,但其敏感性和特异 性有限,需结合其他检查综合判断。 2. 影像学检查:B 超、CT、MRI 等影像学检查可直观显示肝脏内的病灶大小、形态、位置及 血供情况,对肝癌的诊断具有重要价值。 3. 病理学检查:肝穿刺活检是确诊肝癌的金标准,通过直接获取肿瘤组织进行病理学检查, 可明确肿瘤的类型和分期。
四、肝癌的治疗策略
肝癌的治疗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个体化的方案,主要包括以下几种治疗方法:
1. 手术治疗:对于早期肝癌及部分中期肝癌患者,手术切除是首选的治疗方法。手术方式 包括根治性肝切除和姑息性肝切除。 2. 局部治疗:包括肝动脉化疗栓塞(TACE)、射频消融、微波消融等,适用于不能手术切 除或术后复发的患者。 3. 化学治疗:通过肝动脉或门静脉置管进行区域化疗栓塞,可提高药物的局部浓度,增强 治疗效果。 4. 放射治疗:对于肝功能较好、肿瘤局限且无远处转移的患者,可采用放射治疗作为辅助 治疗手段。 5. 生物治疗:包括免疫治疗和靶向治疗,通过激活免疫系统或抑制肿瘤细胞的特定受体来 杀伤癌细胞。 6. 中医中药治疗:中医中药在肝癌的治疗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可通过扶正祛邪、调理气血 等方式改善患者体质,减轻放化疗的副作用。
五、肝癌的预防
肝癌的预防应从多方面入手,包括:
1. 控制饮酒:避免长期过量饮酒,减少酒精对肝脏的损害。 2. 预防病毒性肝炎:接种乙肝疫苗、避免与肝炎患者共用注射器、保持个人卫生等,以预 防 HBV 和 HCV 感染。 3. 健康饮食:多摄取富含维生素、矿物质和抗氧化物质的食物,如水果、蔬菜、全谷物等; 减少高盐、高糖和高脂肪食物的摄入。 4. 维持健康体重:通过合理饮食和适量运动控制体重在正常范围内,降低肥胖对肝脏的损 害。 5. 戒烟:吸烟不仅增加肺癌的风险,还与肝癌的发生有关,应尽早戒烟。 6. 定期体检:定期进行肝脏 B 超、AFP 等检查,以便早期发现肝癌或其他肝脏疾病。
总之,肝癌的防治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通过加强科普宣传、提高公众的健康意识、推广 健康的生活方式以及加强医疗资源的投入和整合,我们可以有效降低肝癌的发病率和死亡率, 为人类的健康事业贡献力量。
倪世杰
石门县人民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