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癌与幽门螺杆菌:揭秘“隐形杀手”的致癌之路
在消化系统疾病的众多“元凶”中,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简称 HP)无疑是 一个不容忽视的“隐形杀手”。它不仅与多种胃部疾病紧密相关,更是胃癌发生的重要推 手。本文将深入探讨幽门螺杆菌如何通过长期感染引发慢性炎症,进而成为内源性致突 变原,并最终促进胃癌的形成。
幽门螺杆菌:胃部的“隐形居民”
幽门螺杆菌是一种革兰氏阴性微需氧菌,它能在人类胃部强酸环境中顽强生存,并通过 口-口或粪-口途径传播。据统计,全球约有半数人口感染幽门螺杆菌,而我国成人感染 率更是高达 40%-60%。尽管大多数感染者可能终身无症状或仅表现为轻微的胃部不适, 但幽门螺杆菌的潜在危害却不容忽视。
慢性炎症:胃癌的“温床”
幽门螺杆菌感染胃部后,会附着在胃黏膜上皮细胞表面,并通过其特有的“鞭毛”结构在 胃黏膜表面游动,造成局部微环境的改变。长期以往,这种感染会引发胃黏膜的慢性炎 症,表现为胃黏膜充血、水肿、糜烂等。慢性炎症是胃癌发生的重要前兆,它破坏了胃 黏膜的正常结构,使得上皮细胞更容易受到损伤和变异。
内源性致突变原:幽门螺杆菌的“秘密武器”
幽门螺杆菌不仅通过直接损伤胃黏膜细胞来诱发炎症,还具备成为内源性致突变原的能 力。这意味着,幽门螺杆菌感染可加速胃黏膜上皮细胞的过度增殖,使得细胞在复制过 程中更容易出现错误,即 DNA 突变。这些突变累积到一定程度,就可能导致细胞癌变。 此外,幽门螺杆菌还能通过其代谢产物影响细胞的正常代谢过程,进一步促进癌变的发 生。
致癌物质:亚硝酸盐的“转换器”
更为可怕的是,幽门螺杆菌还具备还原亚硝酸盐的能力。亚硝酸盐本身并不直接致癌, 但在胃内酸性环境下,幽门螺杆菌可将其转化为 N-亚硝基化合物,这是一种公认的致 癌物质。N-亚硝基化合物能够直接损伤 DNA,导致细胞癌变。因此,幽门螺杆菌通过 这一途径间接促进了胃癌的发生。
代谢产物的“推波助澜”
幽门螺杆菌感染还伴随着大量炎性细胞的产生和多种活性氧化合物的释放。这些活性氧 化合物能够引起细胞 DNA 变异、染色体受损和黏膜细胞异常增殖。同时,幽门螺杆菌 感染还会导致患者胃部黏膜 NO 合成酶活性增高,NO 含量大幅上升,对黏膜细胞产生 毒素作用,进一步加剧细胞的损伤和癌变过程。
胃癌的“多因素共舞”
值得注意的是,胃癌的发生并非单一因素所致,而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除了幽 门螺杆菌感染外,不良饮食习惯、微量元素缺乏、家族遗传等因素也在胃癌的发病过程 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因此,在预防和治疗胃癌时,需要综合考虑多种因素,采取综合性 的措施。
预防措施:从源头阻断胃癌之路
鉴于幽门螺杆菌感染与胃癌的密切关系,采取有效措施预防和控制幽门螺杆菌感染是预 防胃癌的重要手段。这包括保持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避免不洁饮食、定期进行幽门螺 杆菌检测等。对于已经感染幽门螺杆菌的患者,应在医生指导下进行规范治疗,以根除 幽门螺杆菌感染,降低胃癌的发病风险。
结语
胃癌作为一种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恶性肿瘤,其发生与幽门螺杆菌的长期感染密切相关。 通过深入了解幽门螺杆菌的致病机制,我们可以更加科学地制定预防和治疗策略,从源 头上阻断胃癌的发生之路。让我们共同努力,守护好我们的胃部健康!
王政
天津市第一中心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