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体部位的“疝”:识别与治疗指南
疝,俗称“疝气”,是一种常见的外科疾病,指体内某个脏器或组织离开其正常解剖位置, 通过先天或后天形成的薄弱点、缺损或孔隙进入另一部位。疝可发生在身体的多个部位,如 腹部、腹股沟、脐部等,其中以腹部疝最为常见。本文将结合疾病原理知识,为大家介绍疝 的识别与治疗。
一、疝的识别
疝的识别主要依赖于临床表现和辅助检查。不同类型的疝,其症状表现各异,但共同点是出 现可复性的包块。例如,腹股沟疝在站立或行走时,腹股沟区会出现一个凸起的肿块,平卧 或用手推压后可消失。脐疝则表现为肚脐周围鼓起的包块,尤其在婴儿啼哭或成人用力时更 为明显。 辅助检查如超声、CT 等可以帮助确诊疝的存在及类型。这些检查能够清晰地显示疝囊的内 容物、疝环的大小及位置,为治疗方案的制定提供依据。
二、疝的发病机制
疝的发生与腹壁强度降低和腹内压增高密切相关。腹壁强度降低可能是由于先天发育不足、 手术切口愈合不良、肥胖导致腹壁肌萎缩等因素引起。腹内压增高则常见于慢性咳嗽、长期 便秘、排尿困难等情况,这些因素使得腹腔内脏器更容易通过腹壁薄弱处突出,形成疝。
三、疝的治疗
疝的治疗主要包括保守治疗和手术治疗两种方式。保守治疗适用于一岁以内的婴儿、年老体 弱或伴有严重疾病不能耐受手术的患者,主要通过使用疝带或疝托来防止疝块突出,但无法 根治疝。 手术治疗是疝治疗的主要方法,特别是对于成人疝和无法自愈的婴儿疝。手术方式多样,包 括传统的疝修补术、无张力疝修补术以及腹腔镜下疝修补术等。这些手术方法旨在加强腹壁 薄弱处,防止疝的复发。手术时机一般选择在疝块较小、症状较轻时进行,以减少手术难度 和并发症的发生。
四、预防与注意事项
预防疝的发生,关键在于避免腹壁强度降低和腹内压增高。这包括保持健康体重、避免重体 力劳动、及时治疗慢性咳嗽和便秘等。对于已经发生疝的患者,应注意避免剧烈运动和腹压 增高的动作,以免加重病情。同时,定期随访复查也是必要的,以便及时发现并处理疝的复 发或并发症。
总之,疝是一种可防可治的疾病。通过科学的识别、合理的治疗以及有效的预防措施,我们 可以降低疝的发生风险,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李晓川
青岛市市立医院本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