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默的“颅内炸弹”
作者:河北医科大学第一医院李鑫宇
脑动脉瘤被称为“颅内不定时炸弹”,一旦破裂,致死率高达30%~40%。但若能早期发现并干预,绝大多数患者可以避免灾难性后果。
本文将详细介绍脑动脉瘤的预警信号、高危人群、科学防治措施,帮助您降低风险,守护大脑健康。
哪些人容易得脑动脉瘤?
高血压患者(血压控制不佳者风险更高)
长期吸烟者(吸烟使动脉瘤破裂风险增加3倍)
有家族史者(直系亲属患病,风险增加7倍)
多囊肾病患者(合并脑动脉瘤概率约15%)
女性(雌激素变化可能影响血管壁强度)
如何预防脑动脉瘤?
1.控制危险因素
严格管理血压(目标<140/90mmHg)
戒烟限酒(吸烟是明确的高危因素)
避免剧烈用力(如便秘时过度屏气、剧烈咳嗽)
2.高危人群筛查
CTA(CT血管成像)或MRA(磁共振血管成像)可早期发现动脉瘤
DSA(全脑血管造影)是诊断金标准
脑动脉瘤如何治疗?
1.未破裂动脉瘤
小动脉瘤(<5mm):定期随访(每6~12个月复查)
较大动脉瘤(>5mm)或有症状者
介入栓塞术(微创,通过血管植入弹簧圈)
血流导向装置(密网支架重建血管)
2.已破裂动脉瘤
紧急手术(开颅夹闭或介入栓塞)
术后康复(6个月内是恢复关键期)
3.关键营养原则
严格控制血压:
限盐(<5g/d),避免腌制食品、加工肉类。
高钾饮食(香蕉、菠菜、紫菜)辅助降压。
抗氧化抗炎:
维生素C/E(柑橘类、坚果)、多酚类(蓝莓、绿茶)减少血管内皮损伤。
ω-3脂肪酸(深海鱼、亚麻籽油)抑制炎症因子(如IL-6)。
避免诱发因素:
禁酒(酒精可能升高血压并削弱血管壁)。
限制咖啡因(<200mg/d,避免血压波动)。
4.吞咽障碍管理
破裂出血后可能合并颅神经损伤(如后循环动脉瘤致吞咽困难):
洼田饮水试验≥3级时,使用稠流质或鼻饲营养。
选择低渗、易消化肠内营养制剂(如短肽配方)。
关键总结
早期发现:头痛、眼睑下垂、视野缺损需警惕!
高危人群:高血压、吸烟、家族史者应筛查!
预防关键:控血压、戒烟、避免剧烈用力!
治疗选择:介入栓塞术创伤小,恢复快!
脑动脉瘤虽危险,但科学防治可大幅降低风险!如有相关症状或高危因素,建议尽早咨询神经外科医生。
如果有相关疑虑,建议尽早进行脑血管检查,防患于未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