痛性肌肉痉挛是指肌筋膜挛缩和痛性痉挛,是老年人常见病症,但其病因尚不完全清楚。
[分类]
1.肌筋膜挛缩:挛缩分为生理性挛缩和肌静力性挛缩。生理性挛缩是一块肌肉持久的抵抗被动性拉伸的某种状态。
(1)生理性挛缩的病因:由于机械性、化学性或其他直接作用与肌肉上动因所引起的,并不是由于动作电位所引起的。如上臂肌肉痉挛性综合征,多数是由于青霉素类药物所引起的结果。另外外伤也可引起肌肉痉挛。
(2)静力性痉挛的病因:由于支持肌肉或关节的结缔组织的一种纤维变性状态。这是由于肌肉在缩短位置实施固定所引起的,这时其神经支配保持完整无损。另外石膏固定肢体、做过肌腱手术或对抗肌肉瘫痪之后,亦都会发生静力性挛缩。
2.痛性痉挛:四肢骨骼肌不随意的持续疼痛的收缩,称为痛性痉挛
[病因]
1.四肢肢体过度疲劳或劳损。
2.深部肌肉的温度迅速变化。
3.在肌肉持久收缩基础上过分用力,特别当肌肉处于缩短位置时。
4.因衣着太紧或静止时间太久致使局部血液循环不畅,造成微循环障碍。
5.出汗过多电解质失去平衡。
肌筋膜挛缩同痛性痉挛在临床上很相似,也很难区别。前者在程度上不那么剧烈,持续时间可比后者要更长。痛性痉挛在生活中,对不同部位的痉挛有不同的名称,如颈部肌肉痉挛称为“落枕”;在腰背部影响呼吸时称为“岔气”;小腿肌肉痉挛称为“抽筋”。实际上都是不同部位肌肉的痛性痉挛。
[诊断]
1.有诱发本病症的病因。
2.有疼痛痛苦的面容。
3.患处有明显的肌肉隆起的征象。
4.患处肌肉呈强直或痉挛状态。
5.多发部位常见项部、腰部及四肢。
6.患处有明显压痛。
[麻醉方法治疗]
1.臂丛阻滞:本阻滞法主要用于上肢肌肉痉挛。
2.硬膜外给药:本法主要用于下肢肌肉痉挛。详见TEB一章。
3.痛点阻滞:采用0.2%亚甲蓝复合液或碘复合液,每个痛点注入2~3ml。
[植物神经治疗]
1.皮内注药疗法。
2.椎旁筋膜下(鞘膜内)注药法:依据不同部位,应用1%利多卡因5~10ml加入地西洋5mg的复合液,注入至筋膜下(鞘膜内)。
[一般治疗]
1.手法治疗:首先确定是伸肌或是属肌的痉挛之后再采用踝关节或膝关节或腕关节或肘关节的背曲或前伸的手法进行治疗。
2.病因治疗。
3.偏振红外光照射脊神经根。
4.药物治疗:盐酸乙哌立松能作用于中枢神经系统和血管平滑肌,缓解骨骼肌肌紧张,并改善局部血流。通过改善肌紧张,抑制脊髓反射,减轻肌梭的灵敏度,从而缓解骨骼肌的紧张。并且通过扩张血管改善血流的作用,从多方面阻滞肌紧张亢进,消除由于循环障碍→肌紧张亢进→骨骼肌痉挛→肌疼痛的恶性循环,达到治疗肌痉挛引起疼痛的目的。
用量:5mg/次,3次/D,口服。
5.地西泮:10mg加入2%利多卡因液中,分0.5~1.0ml注入四肢肌肉痉挛的疼痛处。治疗次数视病情而定。
文字作者:空军特色医学中心董立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