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CLL)是一种起源于淋巴细胞的慢性血液系统恶性肿瘤,其发展进程相对缓慢,病程中淋巴细胞异常增多。在众多白血病亚型中,CLL是成人中最常见的一种,其诊断需结合病史、体格检查及实验室检查结果综合评估。CLL的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明了,但研究表明,遗传因素、环境因素、病毒感染等多种因素可能与CLL的发生发展有关。
CLL的临床表现多样,早期可无明显症状,随着病情进展,患者可出现乏力、发热、盗汗、体重下降等全身症状,以及淋巴结肿大、肝脾肿大等局部表现。此外,CLL还可引起贫血、血小板减少等血液学异常,导致出血倾向增加、感染风险升高等并发症。
观察等待(Watchful Waiting)是CLL治疗策略中的重要一环。这种策略主要涉及对患者进行定期监测,以评估病情进展,直到出现治疗指征。其核心理念在于,并非所有CLL患者都需要立即治疗,特别是在疾病早期阶段。避免过早治疗可以减少患者的副作用风险,同时保持较高的生活质量。定期监测包括血常规、生化、免疫球蛋白、染色体核型分析等实验室检查,以及淋巴结、肝脾等器官的影像学评估。
何时开始治疗是CLL患者管理中的关键问题。一般而言,以下情况可考虑开始治疗: 1. 淋巴细胞计数显著升高,导致血象异常,影响正常血细胞功能。 2. 出现贫血或血小板减少症状,导致出血倾向增加、感染风险升高。 3. 淋巴结肿大或其他器官受累,影响器官功能,如压迫气管、食管等。 4. 患者出现体重下降、发热、夜间盗汗等全身症状,影响生活质量。 5. 淋巴结或脾脏肿大导致器官功能受限,如脾功能亢进等。
治疗方案包括化学免疫疗法、靶向治疗、免疫治疗以及造血干细胞移植等。化学免疫疗法是CLL治疗的传统方法,通过联合使用多种化疗药物来抑制白血病细胞的生长。常用的化疗药物包括氟达拉滨、环磷酰胺、多柔比星等。化学免疫疗法可有效缓解病情,但存在一定的副作用,如骨髓抑制、肝肾功能损害、感染等。
靶向治疗则通过特定药物干扰白血病细胞的信号通路,抑制其增殖。代表性药物包括BTK抑制剂(如伊布替尼)、Bcl-2抑制剂(如维奈托克)等。靶向治疗具有较好的疗效和安全性,但部分患者可能存在耐药性,需密切监测病情变化。
免疫治疗利用患者自身的免疫系统对抗白血病细胞,主要包括嵌合抗原受体T细胞(CAR-T)疗法、免疫检查点抑制剂等。免疫治疗可提高机体对白血病细胞的免疫监视,但可能导致免疫相关不良反应,如细胞因子释放综合征等。
造血干细胞移植为高风险患者提供了一种潜在的治愈手段,包括亲缘供者移植、非亲缘供者移植等。造血干细胞移植可清除体内的白血病细胞,重建正常的造血功能,但存在较高的治疗相关并发症和死亡风险,适用于部分年轻、身体状况良好的患者。
预后因素包括年龄、基因突变、免疫表型等,个体差异显著。年轻、无高危基因突变、免疫表型良好的患者预后较好。合理治疗和疾病管理对维持CLL患者生活质量至关重要。随着医学进步,CLL的治疗策略不断优化,患者预后得到显著改善。因此,对于CLL患者而言,及时准确的诊断和个体化的治疗计划至关重要。通过多学科团队合作,制定综合治疗方案,可有效延长患者生存期,提高生活质量。同时,加强患者教育,提高对CLL的认识和自我管理能力,也是改善预后的重要环节。
廖成成
广西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
北京大众健康科普促进会
扫一扫 关注我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