乳腺癌,作为全球女性中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其病理分型复杂多样,其中浸润性导管癌(Invasive Ductal Carcinoma, IDC)和浸润性小叶癌(Invasive Lobular Carcinoma, ILC)是两种主要的类型,它们各自具有独特的生长速度、侵袭性、转移潜力及治疗反应特点。
浸润性导管癌(IDC)是乳腺癌中最常见的类型,约占所有乳腺癌病例的70%至80%。IDC的特点是肿瘤细胞从乳腺导管内向外生长,侵犯周围正常组织。这种类型的乳腺癌生长速度相对较快,侵袭性强,有较高的转移潜力。由于其生长特点,IDC的临床表现可能包括乳房肿块、乳头溢液或皮肤改变等。肿块可能呈不规则、边界不清,质地较硬,活动度差。乳头溢液可以是血性或浆液性,常提示导管内肿瘤的存在。皮肤改变包括皮肤凹陷、橘皮样变或红肿,是肿瘤侵犯皮肤或淋巴管的表现。
相比之下,浸润性小叶癌(ILC)较为少见,约占所有乳腺癌的5%至10%。ILC的肿瘤细胞源自乳腺小叶,其生长方式为单行或多行,沿乳腺小叶周围蔓延。与IDC相比,ILC的生长速度较慢,侵袭性较低,转移潜力也相对较小。ILC的临床表现不如IDC明显,可能不伴有肿块,而是表现为乳房密度增加或皮肤凹陷。由于缺乏典型肿块,ILC的早期诊断较为困难,常在体检或影像学检查中发现。
非浸润性乳腺癌包括导管原位癌(Ductal Carcinoma In Situ, DCIS)和小叶原位癌(Lobular Carcinoma In Situ, LCIS)。这两种类型的乳腺癌生长速度慢,侵袭性低,通常不会转移到身体其他部位。它们被视为乳腺癌的早期阶段,及时治疗可以有效防止其发展为浸润性癌。DCIS和LCIS的临床表现不明显,常在乳腺X线摄影(乳腺钼靶)或磁共振成像(MRI)中发现。部分患者可表现为乳头溢液或乳房疼痛,但这些症状缺乏特异性。
随着分子生物学技术的发展,乳腺癌的诊断和治疗趋向个体化。通过分析肿瘤细胞的分子标志物,如雌激素受体(ER)、孕激素受体(PR)、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HER2)等,医生可以更准确地预测肿瘤的生长和转移行为,从而制定更为精准的治疗方案。ER和PR阳性患者可从内分泌治疗中获益,HER2阳性患者可接受抗HER2靶向治疗。此外,肿瘤的基因表达谱分析有助于判断预后和指导个体化治疗。
综上所述,了解乳腺癌的病理特点对于早期诊断和治疗至关重要。浸润性导管癌和浸润性小叶癌作为乳腺癌中的主要类型,其不同的生长特性和治疗反应要求我们在临床上采取不同的治疗策略。随着科学的进步,我们对乳腺癌的认识将不断深化,为患者提供更加有效的治疗方案。通过多学科综合治疗(MDT)模式,包括手术、化疗、放疗、内分泌治疗和靶向治疗等,乳腺癌患者的生存率和生活质量得到了显著提高。未来,随着新型药物和治疗技术的涌现,乳腺癌有望逐渐转变为慢性病,实现长期生存和治愈。
YY
北京市朝阳区三环肿瘤医院
北京大众健康科普促进会
扫一扫 关注我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