滤泡性淋巴瘤(Follicular Lymphoma, FL)是一种常见的起源于淋巴滤泡的B细胞非霍奇金淋巴瘤,占所有非霍奇金淋巴瘤的约20%至30%。虽然其确切的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明确,但研究表明,染色体异常、免疫功能紊乱和某些病毒因素等可能与滤泡性淋巴瘤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病理检查在滤泡性淋巴瘤的诊断、治疗和预后评估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以下是病理检查在滤泡性淋巴瘤诊疗中的几个关键方面:
病理学特征观察
:病理学检查通过显微镜观察肿瘤细胞的形态学特征,如细胞大小、核仁、核分裂等,对于判断肿瘤的恶性程度和生物学行为至关重要。在滤泡性淋巴瘤中,肿瘤细胞通常表现为小至中等大小的淋巴细胞,核仁不明显,核分裂较少。这些特征有助于将滤泡性淋巴瘤与其他类型的B细胞淋巴瘤区分开来。
亚型分型
:滤泡性淋巴瘤可分为多种亚型,不同亚型具有不同的预后和治疗反应。病理学检查有助于准确分型,为个体化治疗提供依据。低级别滤泡性淋巴瘤(1-2级)通常预后较好,进展缓慢;而高级别滤泡性淋巴瘤(3级)预后较差,进展较快,对治疗的反应也不同。
鉴别诊断
:滤泡性淋巴瘤需与其他B细胞淋巴瘤及良性淋巴组织增生病鉴别。病理检查是鉴别诊断的金标准,通过免疫组化等技术,检测特定抗原表达,有助于明确诊断。例如,滤泡性淋巴瘤细胞通常表达Bcl-2蛋白,而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细胞则不表达或表达较低。
分期评估
:病理检查有助于判断肿瘤侵犯范围,结合临床影像学检查,可准确分期。分期是指导治疗方案制定和评估预后的重要因素。滤泡性淋巴瘤的分期主要依据淋巴结受累范围、结外器官受累情况等,分为Ⅰ-Ⅳ期。早期病变(Ⅰ-Ⅱ期)预后较好,可考虑局部放疗;晚期病变(Ⅲ-Ⅳ期)预后较差,需全身化疗。
疗效评估
:通过病理检查评估治疗前后肿瘤细胞的变化,如细胞数量减少、核分裂指数下降等,有助于判断疗效,指导后续治疗调整。例如,治疗后肿瘤细胞数量明显减少、核分裂指数降低,提示治疗有效;反之,则需调整治疗方案。
预后评估
:病理学特征与滤泡性淋巴瘤的预后密切相关。如滤泡密度、核分裂指数、Ki-67指数等,综合分析这些指标,可评估患者的预后,指导个体化治疗。高滤泡密度、高核分裂指数和高Ki-67指数提示预后较差,需积极治疗;反之,则预后较好,可采取相对保守的治疗策略。
综合上述,病理检查为滤泡性淋巴瘤的诊断、分型、鉴别、分期、疗效评估和预后评估提供了重要依据。在病理指导下,结合临床表现、影像学检查等,制定个体化治疗方案,有望改善滤泡性淋巴瘤患者的预后,提高生存质量和生存期。病理学检查对滤泡性淋巴瘤诊疗水平的提升至关重要,值得临床重视和推广应用。此外,随着分子生物学技术的发展,对滤泡性淋巴瘤的基因表达谱、微环境特征等的深入研究,将进一步揭示其发病机制,为精准医疗提供更多可能。
王轶
中国医学科学院血液病医院
北京大众健康科普促进会
扫一扫 关注我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