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肠癌是一种起源于大肠粘膜上皮的恶性肿瘤,其发病率和死亡率在全球范围内均位居前列。根据肿瘤的大小、淋巴结转移情况及是否存在远处转移,大肠癌可分为0期至IV期,其中IV期为晚期,肿瘤已发生远处转移,治疗难度大,预后较差。
大肠癌远处转移是指肿瘤细胞通过血液循环或淋巴系统扩散至身体其他部位,常见的转移部位包括肝脏、肺部、腹膜等。远处转移的发生机制复杂,涉及肿瘤细胞的侵袭性、血管生成、免疫逃逸等多个方面。肿瘤细胞在原发部位生长过程中,会不断获得新的生物学特性,如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等的高表达,促进肿瘤的侵袭和转移。
对于晚期大肠癌患者,治疗的主要目的是控制病情进展,缓解症状,提高生活质量,延长生存期。目前常用的治疗手段包括:
化疗:是晚期大肠癌治疗的主要手段,常用药物包括氟尿嘧啶、奥沙利铂、伊立替康等。通过静脉或口服给药,抑制肿瘤细胞的增殖,缓解症状。化疗的效果与药物剂量、给药方式、患者个体差异等因素有关,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个体化的化疗方案。
靶向治疗:针对肿瘤细胞特有的分子靶点,如HER2、VEGF等,使用单克隆抗体、小分子抑制剂等药物,阻断肿瘤的生长和转移。靶向治疗具有较好的疗效和较低的毒副作用,但需要根据患者的基因检测结果,选择敏感的药物。靶向治疗药物的研发和应用,为晚期大肠癌患者提供了新的治疗选择。
免疫治疗:通过激活或增强机体的免疫反应,识别和杀伤肿瘤细胞。常用的免疫治疗药物包括PD-1/PD-L1抑制剂等。免疫治疗在部分患者中可取得显著的疗效,但并非所有患者均适用。免疫治疗的适应症、疗效及副作用等问题,仍需进一步研究和探索。
介入治疗:对于肝脏、肺部等局部转移灶,可采用射频消融、微波消融、粒子植入等介入手段,直接消除肿瘤组织,减轻肿瘤负荷。介入治疗创伤小、恢复快,可作为局部治疗的有效手段。但其适用范围和疗效因人而异,需要综合评估患者的病情和身体状况。
除上述治疗手段外,晚期大肠癌的综合治疗还包括最佳支持治疗,如营养支持、疼痛控制、心理干预等,以改善患者的整体状况,提高生活质量。最佳支持治疗对于缓解患者的症状、提高生活质量具有重要意义,需要贯穿整个治疗过程。
总之,晚期大肠癌的治疗充满挑战,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个体化的治疗方案。随着医学研究的不断进展,新的药物和治疗手段不断涌现,为晚期大肠癌患者带来了新的治疗机遇。早期筛查和预防对于降低大肠癌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定期的粪便隐血试验、结肠镜检查等手段,可及时发现癌前病变和早期肿瘤,提高治愈率。
大肠癌的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明确,但已发现多种因素与其发生密切相关,如遗传因素、饮食习惯、肠道菌群、慢性炎症等。因此,对于大肠癌的预防,需要从多方面入手,如改善饮食习惯、增加膳食纤维摄入、保持健康体重、戒烟限酒等。此外,对于高危人群,如家族性结直肠癌患者、有肠道息肉病史者等,需要加强监测和筛查,以便及时发现异常并采取干预措施。
大肠癌的临床表现多样,早期可无明显症状,随着病情进展,可出现腹痛、腹胀、排便习惯改变、便血等症状。因此,对于上述症状,需要引起重视,及时就医检查。结肠镜检查是大肠癌诊断的金标准,可以直接观察肠道粘膜情况,发现肿瘤或息肉等病变,并进行活检明确诊断。对于结肠镜检查异常的患者,需要根据具体情况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案,并定期随访,监测病情变化。
大肠癌的治疗需要多学科协作,包括外科、内科、放疗科、介入科等,共同制定个体化的治疗方案。外科手术是大肠癌根治性治疗的主要手段,对于早期肿瘤,手术切除可获得较好的疗效。但对于晚期肿瘤,尤其是伴有远处转移者,手术切除的适应症和效果有限,需要综合运用化疗、靶向治疗、免疫治疗等多种治疗手段,以控制病情进展,延长生存期。
综上所述,大肠癌是一种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恶性肿瘤,其防治工作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参与。通过加强健康宣教,提高公众的防癌意识;开展早期筛查,及时发现异常病变;制定个体化治疗方案,提高治疗效果;加强多学科协作,提高诊治水平。只有这样,才能有效降低大肠癌的发病率和死亡率,改善患者的生存质量和预后。
刘杰
内江市第一人民医院新区
北京大众健康科普促进会
扫一扫 关注我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