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霍奇金淋巴瘤(NHL)是淋巴系统的一种恶性肿瘤,其发病率逐年上升,已成为全球范围内常见的血液肿瘤之一。本文旨在探讨非霍奇金淋巴瘤细胞恶性转化背后的免疫逃逸机制,以提高公众对这一疾病的认识和理解。
非霍奇金淋巴瘤的发病机制复杂,涉及多种因素。其中,淋巴细胞的恶性转化是疾病发生的关键环节。在正常状态下,淋巴细胞通过精确调控的增殖与分化过程,发挥免疫监视功能。然而,当淋巴细胞发生基因突变、表观遗传改变等异常事件时,它们可能获得不受控制的增殖能力,从而转化为恶性细胞。
恶性转化的淋巴细胞不仅具有快速增殖的特性,还具备侵袭周围组织和远处器官的能力。它们通过分泌细胞因子、降解细胞外基质等途径,破坏正常组织结构,形成肿瘤肿块。此外,恶性淋巴细胞还能通过淋巴管和血液循环系统转移至全身各处,导致疾病进展和预后恶化。
值得注意的是,非霍奇金淋巴瘤细胞在恶性转化过程中,往往能够逃避机体的免疫监视和清除。这一现象称为免疫逃逸,是肿瘤发生发展的重要机制之一。免疫逃逸的机制多样,包括:
免疫抑制微环境的形成:肿瘤微环境中存在多种免疫抑制细胞,如调节性T细胞(Treg)和髓系来源的抑制细胞(MDSCs)。这些细胞能够分泌免疫抑制因子,如转化生长因子-β(TGF-β)和白细胞介素-10(IL-10),抑制效应性T细胞的活化和增殖,从而削弱抗肿瘤免疫反应。
免疫检查点分子的上调:肿瘤细胞表面可表达PD-L1等免疫检查点分子,与T细胞表面的PD-1受体结合,抑制T细胞的活化和杀伤功能。此外,肿瘤细胞还可分泌可溶性免疫检查点分子,进一步干扰免疫监视。
抗原呈递障碍:肿瘤细胞可通过多种途径影响抗原呈递过程,如降低MHC分子表达、抑制抗原加工和呈递相关分子(如TAP、LMP等)的功能,从而降低T细胞识别和杀伤肿瘤细胞的概率。
免疫逃逸相关基因的表达:部分肿瘤细胞可表达免疫逃逸相关基因,如Bcl-2、c-Myc等,通过抗凋亡、促进增殖等机制,增强肿瘤细胞的存活能力。
综上所述,非霍奇金淋巴瘤细胞恶性转化背后的免疫逃逸机制复杂多样,涉及免疫微环境、免疫检查点、抗原呈递等多个环节。深入研究这些机制,有助于开发新的免疫治疗策略,如免疫检查点抑制剂、细胞因子治疗等,为非霍奇金淋巴瘤患者带来新的治疗希望。同时,早期识别和治疗非霍奇金淋巴瘤至关重要,可显著提高疗效和患者生存质量。公众应提高对非霍奇金淋巴瘤的认识,一旦出现无痛淋巴结肿大、持续发热、体重下降等可疑症状,应及时就医,争取早期诊断和治疗。
胡倩
江苏省人民医院
北京大众健康科普促进会
扫一扫 关注我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