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Cardiovascular diseases,CVDs)是全球范围内的主要死亡原因之一,其中脑卒中作为该类疾病的一种,其发病率和死亡率居高不下,严重威胁着人类健康。本文旨在深入探讨动脉粥样硬化与脑卒中之间的关系,并揭示血管健康的重要性。
动脉粥样硬化是一种慢性炎症性血管疾病,其特点是动脉壁内脂质沉积、炎症反应和平滑肌细胞增生,导致动脉壁变厚、硬化,最终形成斑块。这些斑块可以导致血管狭窄,甚至闭塞,从而影响血流,增加心肌梗死、脑卒中等严重心血管事件的风险。
脑卒中,又称中风,是由于脑部血管突然破裂或阻塞导致脑组织损伤的一种急性脑血管疾病。在我国,脑卒中的发病率极高,每12秒就有一人发生脑卒中,每21秒就有一人死于脑卒中。脑卒中不仅致死率高,而且幸存者往往伴有严重的残疾,给患者及其家庭带来沉重的负担。
动脉粥样硬化与脑卒中之间存在密切的联系。动脉粥样硬化导致的血管狭窄或闭塞,是脑卒中发生的重要原因之一。当脑部血管因动脉粥样硬化而狭窄或闭塞时,脑部血流受阻,导致脑组织缺血缺氧,进而引发脑卒中。此外,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破裂,还可能引发血栓形成,进一步加重脑卒中的风险。
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受多种因素影响,包括遗传、年龄、性别、吸烟、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肥胖等。其中,高血压和高血脂是动脉粥样硬化的主要危险因素。高血压会损伤血管内皮,使脂质更容易沉积在血管壁上;高血脂则会增加血液中脂质的含量,加速斑块的形成。
动脉粥样硬化的诊断主要依靠影像学检查,如超声、CT、MRI等。这些检查可以发现血管壁的厚度、斑块的大小和位置等信息,从而评估动脉粥样硬化的程度和风险。对于有动脉粥样硬化高危因素的人群,应定期进行这些检查,以便及时发现病变,采取治疗措施。
动脉粥样硬化的治疗主要包括药物治疗和介入治疗。药物治疗主要是降低血脂、稳定斑块、改善血管内皮功能等,如他汀类药物、抗血小板药物等。介入治疗则是通过手术或导管将狭窄或闭塞的血管重新开通,恢复血流,如冠脉支架植入、颈动脉内膜剥脱等。
预防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和发展是降低脑卒中风险的关键。健康的生活方式,如均衡饮食、适量运动、戒烟限酒等,有助于控制动脉粥样硬化的危险因素,如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等。此外,定期体检,及时发现并治疗动脉粥样硬化,也是预防脑卒中的重要措施。
总之,动脉粥样硬化与脑卒中关系密切,维护血管健康是预防脑卒中的关键。我们应该提高对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的认识,采取积极措施,保护血管健康,远离脑卒中的威胁。只有全社会共同努力,才能降低脑卒中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减轻其对患者和社会的负担。
江帆
杭州师范大学附属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