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小细胞肺癌(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 NSCLC)是全球范围内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其发病率和死亡率均居高不下。在NSCLC的综合治疗中,化疗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尽管化疗为患者带来了生的希望,但在治疗过程中,化疗药物外渗现象却不容忽视。本文将详细探讨化疗药物外渗的原因、危害、预防措施以及处理方法,以期为NSCLC患者的化疗安全提供参考。
化疗药物外渗是指在静脉输液过程中,药物意外地从血管壁渗出到周围组织中,导致局部组织炎症、坏死甚至功能障碍的现象。这种现象在NSCLC患者中尤为常见,可能与以下因素有关:
化疗药物的高浓度和刺激性:NSCLC常用的化疗药物如顺铂、紫杉醇等,具有较高的浓度和刺激性,容易对血管壁造成损伤,增加外渗的风险。
血管壁的脆弱性:NSCLC患者往往伴有全身状况差、营养不良、血管条件不佳等问题,使得血管壁更加脆弱,容易发生外渗。
输液操作不当:静脉穿刺技术不规范、输液过程中的不当操作等,都可能导致药物外渗。
化疗药物外渗的危害不容忽视,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局部疼痛、红肿、组织损伤:外渗可导致局部剧烈疼痛、皮肤红肿、组织坏死等,给患者带来额外的痛苦。
影响药物疗效:外渗药物无法正常进入血液循环,降低了化疗的总体效果,影响肿瘤的控制。
增加感染风险:局部组织损伤、坏死容易并发感染,加重患者的病情。
功能障碍:严重的外渗可导致局部功能障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
为降低化疗药物外渗的风险,医护人员和患者需共同努力:
严格遵循静脉穿刺技术规范:选择合适的静脉、正确的穿刺角度和深度、使用合适的固定方法等,是预防外渗的关键。
密切监测输液部位反应:医护人员应密切观察患者的输液部位,一旦发现红肿、疼痛等异常情况,应立即采取措施。
加强患者教育:患者在接受化疗时应被告知外渗的可能症状,如局部疼痛、肿胀或温度变化等,一旦发现这些迹象,应立即通知医护人员。
合理选择输液工具:对于高浓度、刺激性强的化疗药物,可考虑使用中心静脉导管等输液工具,以降低外渗风险。
一旦发生化疗药物外渗,应立即采取以下措施以减轻损害:
冷敷:在发生外渗的初期,可采用冷敷的方法,以减少药物对组织的进一步刺激和炎症反应。
局部封闭:通过在渗出部位注射抗炎药物,如地塞米松、利多卡因等,可减轻炎症和疼痛。
抗炎治疗:使用非甾体抗炎药物如布洛芬、罗非考昔等,控制炎症反应,减轻患者痛苦。
外科处理:在某些严重的外渗情况下,可能需要外科手术来清除坏死组织或修复受损的血管。
综上所述,化疗药物外渗是非小细胞肺癌治疗中不可忽视的风险因素。通过严格的操作规程、密切的监测和及时的处理,可以最大限度地降低外渗的风险,保障化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从而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和治疗效果。医护人员和患者应共同努力,将化疗药物外渗的风险降至最低,为NSCLC患者带来更大的生存获益。
肖斌
保山市人民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