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Atherosclerotic Cardiovascular Diseases, ASCVD)是全球范围内导致死亡和残疾的主要原因之一。这种病症的核心病理改变是在动脉血管壁上发生脂质、结缔组织和钙盐等物质的沉积,最终形成被称为粥样硬化斑块的病变,这些斑块可能导致血管狭窄或闭塞,引发心肌缺血、脑卒中等严重后果。
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病机制极为复杂,涉及遗传、环境、生活方式等多种因素。血管内皮功能障碍是动脉粥样硬化的始动环节,内皮细胞受损后,血液中的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易于沉积在受损的内皮上,并被氧化修饰,激活炎症反应,吸引单核细胞聚集并转化为泡沫细胞,形成脂质条纹。随着病变进展,脂质条纹发展为纤维斑块,最终导致血管狭窄或闭塞,引发心肌缺血、脑卒中等严重后果。
血管健康与年龄密切相关。从25岁起,血管内皮每年以0.5%-1%的速度老化,导致血管弹性下降、管壁增厚。但通过科学管理,我们完全可能让80岁的血管保持50岁的活力。研究表明,良好的生活习惯、合理的饮食结构、适量的体育锻炼、戒烟限酒、控制体重等措施,均有助于延缓血管老化,降低动脉粥样硬化的风险。
动脉粥样硬化是慢性进展性疾病,需要长期、综合的管理策略。除了生活方式干预外,对高危人群进行药物治疗也至关重要。他汀类药物能降低LDL-C水平,抑制炎症反应,稳定斑块;抗血小板药物可抑制血小板聚集,预防血栓形成。此外,对高血压、糖尿病等动脉粥样硬化的危险因素进行积极控制,也有助于延缓病变进展。
预防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的关键在于,从年轻时就重视血管健康,采取综合措施,实现血管的长期维护。对抗动脉粥样硬化的最佳时机,永远是现在。让我们行动起来,从现在做起,为血管健康保驾护航,享受健康、活力的高品质生活。
动脉粥样硬化的预防和治疗需要多方面的努力。首先,通过健康的生活方式来降低LDL-C水平,比如增加富含纤维的食物摄入,减少饱和脂肪和反式脂肪的摄入,同时增加不饱和脂肪酸的摄入,特别是Omega-3脂肪酸,这对心脏健康特别有益。其次,适量运动对维持血管健康至关重要,建议每周至少进行150分钟的中等强度有氧运动,如快步走、游泳或骑自行车。
除了生活方式的改变,对于已经存在动脉粥样硬化病变的个体,可能需要药物治疗。他汀类药物是降低LDL-C的主力军,它们可以减少心血管疾病的风险,并且有助于稳定甚至缩小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抗血小板药物如阿司匹林,可以减少血栓形成的风险,特别是在有心血管疾病史的患者中。对于高血压患者,控制血压至正常范围内是预防动脉粥样硬化进一步发展的关键。
对于糖尿病患者,严格控制血糖水平是预防动脉粥样硬化及其并发症的重要措施。此外,定期体检,特别是对于有心血管疾病家族史的人群,可以及时发现并干预动脉粥样硬化的早期病变。
总之,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的管理是一个长期而复杂的过程,需要个体、医疗专业人员和社会的共同努力。通过科学的生活方式调整、药物治疗和定期监测,我们可以有效地控制动脉粥样硬化的进展,减少心血管疾病的发生,提高生活质量。让我们共同努力,为维护血管健康,享受健康活力的生活而奋斗。
江帆
杭州师范大学附属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