癌性疼痛是实体肿瘤患者常见的并发症,对患者的生活质量和治疗进程产生严重影响。疼痛不仅导致情绪低落、食欲减退,还影响睡眠,严重威胁患者的生存状态。因此,癌性疼痛的有效管理对改善患者生活质量和治疗效果至关重要。
西医治疗癌性疼痛主要依赖阿片类药物等止痛药。这些药物能迅速缓解疼痛,但长期依赖可能导致药物耐受性增加、依赖性发展及副作用,如恶心、便秘、嗜睡等。患者可能需逐渐增加剂量,增加治疗复杂性和风险。有研究表明,长期使用阿片类药物可能导致中枢神经系统的可塑性改变,从而影响痛觉传递和调节,这可能是药物耐受性增加的原因之一。此外,阿片类药物还可能影响患者的内分泌和免疫系统功能,进一步影响患者的整体健康状况。
中医治疗癌性疼痛侧重调整人体内的气血阴阳平衡,通过改善患者整体状况减轻疼痛,增强自我调节和恢复能力。中医认为“不通则痛”,癌性疼痛的发生与气血瘀滞、经络阻塞密切相关。中医治疗手段包括草药、针灸、推拿等,能促进气血流通,调和阴阳,缓解疼痛。现代研究证实,许多中药成分具有抗炎、镇痛、抗氧化等作用,能从多个途径发挥镇痛效果。针灸通过刺激特定穴位,能调节神经系统功能,促进内源性阿片肽等镇痛物质的释放,从而发挥镇痛作用。
中西医结合护理结合中西医优势,为癌性疼痛管理提供新思路。该模式强调个体化治疗,根据患者体质、病情和反应,综合运用中西医治疗手段。中医辨证施治和西医病因治疗相结合,旨在通过多模式镇痛和个体化治疗减少药物依赖,提高生活质量。临床实践表明,中西医结合护理能显著提高癌痛患者的疼痛缓解率,降低阿片类药物剂量,减少副作用发生率。
中西医结合护理的多模式镇痛策略包括将中医针灸、推拿与西医药物治疗相结合,利用中医穴位刺激和经络调理促进气血流通,缓解肌肉紧张和疼痛。中医草药使用可减少西药副作用,提高治疗效果。例如,某些中药能减轻阿片类药物引起的恶心、便秘等副作用,改善患者的整体耐受性。此外,中医草药还具有免疫调节、抗肿瘤等作用,有助于提高患者的整体治疗效果。
除药物治疗和物理治疗外,中西医结合护理还重视心理干预和生活方式调整。心理因素在癌性疼痛发生和持续中起重要作用,心理咨询和放松训练等方法帮助患者减轻焦虑抑郁,提高疼痛阈值。指导患者进行适当体育锻炼和饮食调整,增强身体素质,提高生活质量。有研究表明,有氧运动和力量训练能改善肿瘤患者的肌肉力量、耐力和灵活性,提高其日常活动能力和生活质量。合理的营养支持也有助于改善患者的营养状况,增强机体抵抗力。
总之,中西医结合护理在癌性疼痛管理中展现独特优势。通过个体化治疗、多模式镇痛、心理干预和生活方式调整等综合措施,有效减轻癌性疼痛,减少药物依赖,提高患者生活质量。随着研究深入和实践积累,中西医结合护理有望成为癌性疼痛管理的重要趋势,为实体肿瘤患者带来希望和福音。未来还需进一步探索中西医结合护理的最佳模式和方案,优化治疗流程,提高治疗效果,为肿瘤患者提供更多个体化、人性化的照护。
张琦祺
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