肠癌,作为一种消化道恶性肿瘤,在全球范围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居高不下,对人类健康构成了严重威胁。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肠癌在全球癌症发病率和死亡率中均位列前茅。因此,深入理解肠癌的病理机制和临床表现,对于早期识别和及时治疗至关重要。
肠癌的发生与多种因素密切相关,包括遗传、环境和生活习惯等。遗传易感性是肠癌发生的重要因素之一,有家族史的人群肠癌风险显著增加。此外,不良的生活习惯如高脂饮食、缺乏运动、吸烟和酗酒等,也会增加肠癌的风险。环境因素如长期暴露于有害化学物质,也与肠癌的发生有关。
肠癌的临床表现多样,大便中的粘液和脓血是肠癌早期的重要警示信号之一。肿瘤生长刺激肠壁,可导致肠壁炎症、溃疡和感染,进而引发大便异常。具体来说,肿瘤表面的糜烂和感染可产生大量脓液和血液,混入大便中排出;同时,肿瘤对肠壁的长期刺激还可能引起肠粘膜分泌功能异常,导致粘液分泌增多,与脓血混合排出,形成典型的“粘液脓血便”。除了粘液脓血便外,肠癌的其他常见症状还包括腹痛、腹胀、便秘或腹泻交替、体重下降等。这些症状缺乏特异性,易与多种肠道疾病混淆,导致肠癌的早期诊断困难。
因此,一旦出现上述症状,尤其是粘液脓血便,应高度警惕肠癌的可能,及时就医进行肠镜等检查,明确诊断。肠镜检查是目前诊断肠癌的金标准,可以直接观察肠道情况,发现异常肿块,并进行活检确诊。此外,粪便隐血试验、CT、MRI等检查方法,也有助于肠癌的早期发现。
预防肠癌的发生,关键在于改善生活习惯,降低发病风险。建议采取以下措施:
均衡饮食,增加膳食纤维摄入,减少红肉和加工肉制品摄入,多吃新鲜蔬菜水果。膳食纤维有助于增加肠道蠕动,促进有害物质排出,降低肠癌风险。
保持健康体重,避免肥胖,坚持规律运动,控制好体重。肥胖是肠癌的重要危险因素,增加肠道炎症和肿瘤风险。
戒烟限酒,烟草和酒精均为肠癌的危险因素,戒烟限酒有助于降低肠癌风险。
定期进行肠癌筛查,尤其是有肠癌家族史等高危人群,应定期接受肠镜等检查,实现早诊早治。筛查有助于发现早期肠癌,提高治愈率。
注意肠道症状,一旦出现腹痛、腹胀、便秘或腹泻交替、体重下降等症状,应及时就医,排除肠癌可能。
了解肠癌高危因素,如家族史、炎症性肠病等,高危人群应加强肠癌筛查和预防。
总之,大便粘液与脓血是肠癌早期的重要警示信号。一旦出现这些症状,应高度警惕,及时就医,明确诊断。同时,通过均衡饮食、保持健康体重、规律运动、戒烟限酒等措施,有助于预防肠癌的发生。让我们共同努力,提高肠癌防治意识,守护肠道健康。
肠癌的病理机制复杂,涉及多个分子通路的异常激活。研究表明,肠癌的发生与Wnt/β-catenin信号通路的异常密切相关。Wnt/β-catenin信号通路在细胞增殖、分化和凋亡等过程中发挥关键作用。当该信号通路发生异常激活时,可导致细胞增殖失控,最终诱发肠癌。
此外,肠癌的发生还与肿瘤微环境密切相关。肿瘤微环境包括肿瘤细胞、免疫细胞、间质细胞和细胞外基质等。研究表明,肿瘤微环境中的免疫抑制细胞如调节性T细胞(Treg)和髓系来源的抑制细胞(MDSCs)等,可通过分泌免疫抑制因子如转化生长因子-β(TGF-β)和白细胞介素-10(IL-10)等,抑制机体的抗肿瘤免疫反应,促进肠癌的发生发展。
肠癌的预后受多种因素影响,包括肿瘤分期、病理类型、分子分型等。早期肠癌可通过手术切除,预后较好;而晚期肠癌往往伴有远处转移,预后较差。近年来,随着分子靶向治疗和免疫治疗的发展,部分晚期肠癌患者的生存期得到显著延长。因此,对肠癌患者进行精准的分子分型和个体化治疗,有望进一步提高肠癌的治疗效果。
总之,肠癌是一种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恶性肿瘤。深入理解肠癌的病理机制、临床表现和预后因素,有助于早期识别肠癌、制定个体化治疗方案,改善肠癌患者的预后。同时,通过改善生活习惯、定期筛查等措施,有助于预防肠癌的发生,降低肠癌的发病率和死亡率。让我们共同携手,提高肠癌防治意识,保护肠道健康,为人类健康事业做出贡献。
陈伯赞
汕头大学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