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癌,作为全球范围内致死率较高的恶性肿瘤之一,其治疗一直是医学研究的重点领域。手术切除是肝癌治疗的首要选择,但在术后如何有效控制复发和转移,提高患者生存率,成为了临床治疗的关键。近年来,在肝癌术后辅助治疗中,靶向治疗和免疫治疗显现出突破性进展,为患者带来了新的治疗选择。
靶向治疗是一种新型的肿瘤治疗方法,其核心在于针对肿瘤细胞的特定分子标志物进行干预,通过抑制肿瘤生长、增殖和血管生成等关键生物学过程,达到治疗肿瘤的目的。与传统化疗相比,靶向治疗具有更高的选择性和较低的毒副作用。在肝癌领域,索拉非尼等靶向药物已被证实可延长晚期肝癌患者的生存时间,而其在术后辅助治疗中的应用也在不断探索中。越来越多的研究证实,靶向治疗能够提高肝癌患者的无病生存期和总体生存期,尤其是在伴有特定基因突变的患者中,如肝细胞癌中常见的VEGF、mTOR等靶点。
免疫治疗则是通过激活或增强患者自身的免疫系统,使其识别并攻击肿瘤细胞,从而实现治疗目的。免疫检查点抑制剂,如PD-1/PD-L1抑制剂,在多种实体瘤中显示出良好的治疗效果。在肝癌治疗中,免疫治疗的研究也在如火如荼地进行。例如,纳武利尤单抗和帕博利珠单抗等药物已在临床试验中显示出对部分肝癌患者有效的治疗反应。免疫治疗的优势在于其治疗效应的持久性,部分患者在接受治疗后可以实现长期的无病生存。
这两种治疗方式的结合使用,即所谓的“双管齐下”策略,正在成为肝癌治疗的新趋势。研究表明,靶向治疗能够改变肿瘤微环境,提高免疫治疗的效果;而免疫治疗的激活又能增强靶向治疗的疗效。两者的联合使用,在理论上能够实现1+1>2的效果。这种联合治疗策略有望为肝癌患者提供更有效的治疗选择,尤其是在对单一治疗方式不敏感的患者中。
当然,靶向和免疫治疗在肝癌术后辅助治疗中的应用也面临挑战。如何准确选择适应患者,评估治疗效果,以及管理治疗相关的不良反应,都是未来研究需要解决的问题。此外,个体化治疗方案的制定也是提高治疗效果的关键。随着精准医疗的发展,通过基因检测等手段对患者进行个体化评估,有助于筛选出最适合靶向或免疫治疗的患者群体。例如,通过分析肿瘤组织中的基因突变、蛋白表达水平等信息,可以预测患者对特定靶向药物或免疫治疗的敏感性,从而为患者提供更加精准的治疗方案。
在临床实践中,医生需要综合考虑患者的肿瘤分期、肝功能、全身状况、基因突变等因素,制定个体化的综合治疗方案。同时,还需要密切监测患者的治疗反应和不良反应,及时调整治疗方案,以获得最佳的治疗效果和生活质量。例如,对于肝功能较差的患者,可能需要优先考虑对肝功能影响较小的治疗方式。而对于伴有严重肝硬化的患者,则需要在治疗肿瘤的同时,积极防治并发症,如食管静脉曲张出血、肝性脑病等。
总之,靶向与免疫治疗为肝癌术后治疗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有望改善患者预后。随着研究的深入和技术的进步,我们有理由相信,这一领域将会有更多的突破,为肝癌患者带来更多的希望。未来,通过多学科团队合作,整合手术、靶向治疗、免疫治疗等多种治疗手段,有望进一步提高肝癌患者的生存率和生活质量,实现肝癌治疗的个体化和精准化。同时,我们也需要加强对肝癌的预防和早期筛查,提高公众的健康意识,从源头上降低肝癌的发病率和死亡率。
薛同春
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