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是全球范围内致死和致残的主要原因之一,而房颤作为其中的一种心脏疾病,其与缺血性卒中(俗称中风)的关系尤为密切。本文将深入探讨房颤导致缺血性卒中风险增加的原理及其临床意义。
心源性栓塞在缺血性卒中中的比例高达20%,而房颤是心源性栓塞的主要病因。房颤是一种心律失常,表现为心房快速且不规则的电活动,导致心脏跳动失去正常节律。这种不规则的心跳使得心房无法有效收缩,血液流动变得缓慢甚至停滞,特别是在左心耳区域,血液瘀滞形成血栓的风险显著增加。
血栓的形成是房颤导致缺血性卒中的关键环节。一旦血栓脱落,它们会随着血液循环流动,当到达脑部的血管时,就可能堵塞血管,引发缺血性卒中。这种由心脏血栓引起的卒中通常较为严重,因为它涉及到较大的血管,导致脑组织缺血的区域更大,从而增加了死亡和残疾的风险。
研究数据进一步证实了房颤与缺血性卒中风险的密切关系。相较于非房颤患者,房颤患者的缺血性卒中风险增加了约5倍。这种风险的增加不仅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还对医疗资源造成了巨大的负担。因此,对于房颤患者来说,预防和管理缺血性卒中显得尤为重要。
预防房颤引起的缺血性卒中,关键在于对房颤的早期识别和治疗。抗凝治疗是降低房颤患者卒中风险的主要手段,通过减少血液瘀滞和血栓形成,可以有效降低卒中发生的可能性。此外,控制房颤的节律,改善心脏功能,也是降低卒中风险的重要措施。
房颤的诊断主要依赖心电图(ECG)和动态心电图(Holter监测)。心电图可以检测心房的快速不规则电活动,而动态心电图可以连续监测心电活动,有助于发现阵发性房颤。一旦确诊房颤,医生会根据患者的卒中风险评分(如CHA2DS2-VASc评分)来决定是否需要抗凝治疗。
抗凝治疗的主要药物包括华法林和新型口服抗凝药(NOACs),如达比加群、利伐沙班等。这些药物通过抑制血液凝固过程,减少血栓形成的风险。然而,抗凝治疗也存在一定的出血风险,因此需要定期监测患者的凝血功能,并根据情况调整药物剂量。
除了抗凝治疗外,控制房颤的节律也是降低卒中风险的重要措施。这可以通过药物治疗(如β受体阻滞剂、钙通道拮抗剂等)或介入治疗(如射频消融术、冷冻球囊消融术等)来实现。这些治疗方法旨在恢复正常的心律,减少心房的不规则收缩,从而降低血栓形成的风险。
对于部分高卒中风险的房颤患者,还可以考虑使用左心耳封堵术。这是一种微创手术,通过植入一个封堵器来封闭左心耳,防止血栓脱落。这种手术适用于不能接受长期抗凝治疗或抗凝治疗无效的患者。
总之,房颤是导致缺血性卒中风险增加的重要因素,其背后的机制涉及心脏节律的紊乱和血栓形成。通过科学的管理和治疗,可以有效降低房颤患者发生缺血性卒中的风险,改善患者的预后。这需要多学科团队的合作,包括心内科、神经内科、影像科等,共同制定个体化的治疗方案。同时,患者也需要积极配合治疗,定期随访,以降低卒中的风险。
房颤患者的日常管理同样重要。建议患者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如戒烟、限制饮酒、控制体重、合理膳食等。此外,规律的体育锻炼也有助于降低房颤发作的风险。患者还应避免过度劳累和精神压力,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
总之,房颤与缺血性卒中的关系密切,早期识别、积极治疗和科学管理是降低卒中风险的关键。通过多学科团队的合作和患者的积极配合,可以显著改善房颤患者的预后,降低卒中的风险。这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提高公众对房颤的认识,加强房颤的筛查和干预,以减少卒中的发生。
杨巍
吉林大学第一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