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癌,作为全球范围内影响广泛且致死率较高的恶性肿瘤之一,其早期识别和治疗至关重要。肝区隐痛作为肝癌早期的一个信号,往往被忽视,导致许多患者错过了最佳治疗时机。本文将深入探讨肝区隐痛背后可能隐藏的肝癌风险,并提供相应的早期识别与治疗路径。
肝脏作为人体重要的代谢器官,一旦发生癌变,其症状初期往往不典型。肝区隐痛可能由肿瘤侵犯肝包膜引起,表现为右上腹不适或隐痛。这种疼痛感通常不剧烈,但持续存在,尤其在夜间或劳累后加剧。因此,一旦出现肝区隐痛,应引起高度重视,并尽快进行相应的检查。
为了早期识别肝癌,患者应进行以下检查: 1. 肝功能检查:包括血清酶学、蛋白质代谢、胆红素代谢等指标,了解肝脏的基本代谢功能,为后续治疗提供基础数据。 2. 肝脏B超:通过超声波检查,观察肝脏结构有无异常,寻找肿瘤的迹象。B超是一种无创、快速、经济的检查方法,但对小肿瘤的检出率有限。 3. 血清肿瘤标志物检查:如甲胎蛋白(AFP)等,AFP是肝癌诊断的重要参考,但并非所有肝癌患者AFP都会升高,AFP升高也可见于其他肝病。因此,AFP检查需与其他检查相结合。 4. 影像学检查:包括CT、MRI等,能够更精确地定位肿瘤,并评估其大小、侵犯范围及有无远处转移。PET-CT有助于评估肿瘤的生物学活性和远处转移情况。 5. 肝活检:在影像学检查提示肝癌可能时,可通过肝活检取得组织学证据,明确诊断。但肝活检为有创检查,存在出血等并发症风险,需权衡利弊。
一旦确诊为肝癌,治疗应立即展开。治疗方案需根据肿瘤的分期、大小、位置以及患者的整体健康状况制定,常见的治疗方法包括: 1. 手术切除:对于局限性肝癌,手术切除是首选,能够达到根治效果。手术方式包括肝切除术和肝移植。肝切除术适用于肿瘤局限于肝脏一侧、肝功能良好者;肝移植适用于肝功能严重受损、无肝外转移者。 2. 介入治疗:通过导管将药物直接送达肿瘤部位,减少全身副作用。常用的介入治疗方法有经肝动脉化疗栓塞(TACE)和经肝动脉放疗栓塞(TARE)。介入治疗适用于不能手术切除或肝功能差的患者。 3. 消融治疗:利用热能(如射频、微波、激光)或冷能(如氩氦刀)直接消灭肿瘤细胞。消融治疗适用于直径≤5cm的单发肿瘤或直径≤3cm的多发肿瘤。 4. 靶向治疗:针对肿瘤细胞的特定分子靶点,抑制肿瘤生长和扩散。常用的靶向药物有索拉非尼、仑伐替尼等。靶向治疗适用于晚期肝癌患者,可改善症状、延长生存。 5. 免疫治疗:通过激活或增强患者自身的免疫系统,对抗肿瘤。常用的免疫治疗药物有PD-1/PD-L1抑制剂。免疫治疗适用于部分晚期肝癌患者,可提高客观缓解率和生存期。
提高公众对肝癌的认识,加强早期筛查,是提高肝癌患者生存率的关键。通过普及健康知识,提高公众的自我保健意识,以及推广肝癌筛查项目,可以有效地降低肝癌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同时,对于高危人群,如慢性肝炎患者、长期饮酒者、有肝癌家族史者等,应定期进行肝癌筛查,包括血清AFP检查和肝脏超声检查,以便及时发现并治疗。
总之,肝区隐痛可能是肝癌的一个早期信号,患者应及时就医进行相关检查,并根据医生的指导,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案。通过早期识别和积极治疗,肝癌患者的生存率和生活质量有望得到显著提高。同时,加强肝癌的预防和健康宣教,提高公众对肝癌的认识,对于降低肝癌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具有重要意义。只有全社会共同参与,才能打赢肝癌防治这场攻坚战。
钟婷
益阳市中心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