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癌,被誉为“沉默的杀手”,是一种全球范围内致死率极高的恶性肿瘤。它的发病机制错综复杂,涉及遗传、环境及生活方式等多种因素的交织作用。其中,慢性肝炎病毒的感染,尤其是乙型肝炎病毒(HBV)和丙型肝炎病毒(HCV),已被公认为肝癌的主要风险因素。这两种病毒能够导致慢性肝炎,长期刺激肝细胞,增加肝细胞DNA损伤和突变的风险,最终可能发展成肝癌。
除了病毒性肝炎,长期酗酒、非酒精性脂肪肝病(NAFLD)、以及黄曲霉素的暴露也是肝癌发生的重要危险因素。长期酗酒可导致肝脏损伤和肝硬化,增加肝癌的风险;非酒精性脂肪肝病作为一种代谢综合征相关的肝病,其在全球范围内的发病率逐年上升,与肝癌的发生有着密切的联系;黄曲霉素是一种由霉菌产生的致癌物质,主要污染粮油食品,长期摄入可增加肝癌的风险。
肝癌的早期生长相对缓慢,且在早期阶段不会发生远处转移,这为早期诊断和治疗提供了可能。目前,肝癌的早期诊断主要依赖于影像学检查和血液肿瘤标志物检测的结合应用。影像学检查包括超声、计算机断层扫描(CT)、磁共振成像(MRI)等,它们能够直观地显示肝脏的结构和肿瘤的位置、大小,为临床医生提供重要的诊断信息。然而,这些影像学检查往往需要与血液肿瘤标志物检测相结合,以提高诊断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甲胎蛋白(AFP)是肝癌诊断中最常用的血液肿瘤标志物之一。AFP是一种在胚胎期由肝脏和卵黄囊合成的蛋白质,正常情况下成人血液中的AFP含量极低。但在肝癌患者中,由于肿瘤细胞失去了正常的分化能力,AFP的合成增加,导致血清AFP水平升高。因此,AFP检测对于肝癌的早期诊断具有重要的价值。需要注意的是,AFP水平升高并非肝癌的独有特征,某些良性肝病如慢性肝炎、肝硬化等也可能导致AFP升高,因此AFP检测结果需要结合临床症状和其他检查结果进行综合判断。
近年来,液体活检技术,如循环肿瘤DNA(ctDNA)检测,在肝癌早期诊断中显示出巨大的潜力。ctDNA是肿瘤细胞死亡后释放到血液中的DNA片段,携带肿瘤特异性突变信息。通过检测ctDNA,可以在无创的情况下早期发现肝癌。尽管目前ctDNA检测尚处于研究阶段,但已有研究表明其在肝癌早期诊断中具有较高的敏感性和特异性。
综合来看,肝癌的早期诊断对于提高患者生存率具有重要意义。甲胎蛋白检测作为早期肝癌诊断的重要指标,需要与其他检查方法联合应用,以提高诊断的准确性。未来,随着液体活检等新技术的发展,肝癌的早期诊断有望实现更加精准和便捷的目标。为了更好地应对肝癌这一重大健康挑战,医学研究者和临床医生需要不断探索和应用新的诊断技术和策略,以期达到早期发现、早期治疗的目的,从而提高肝癌患者的治疗效果和生活质量。同时,预防措施也不容忽视,包括疫苗接种、健康饮食、戒烟限酒等,都是降低肝癌风险的有效手段。通过综合防控,我们有望在未来减少肝癌的发病率和死亡率,保护更多人的健康。
颜辉显
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医院桃源院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