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胆固醇血症,作为一种常见的血脂异常状态,其核心特征在于血清中总胆固醇(TC)或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的浓度异常升高。根据中国指南,当空腹血清总胆固醇水平≥5.72 mmol/L(220 mg/dL)时,即可诊断为高胆固醇血症。LDL-C,被形象地称为“坏胆固醇”,其升高是心血管疾病的主要风险指标之一。在临床实践中,医生通常会结合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和甘油三酯等其他血脂参数进行综合评估,以全面了解患者的血脂状况。
胆固醇作为人体必需的物质,在维持细胞膜完整性、合成激素和维生素D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人体胆固醇主要由LDL-C和HDL-C组成,其中LDL-C所占比例约为60%~70%,是动脉粥样硬化的主要致病因子。胆固醇水平受多种因素影响,包括遗传、年龄、性别、饮食习惯(如高饱和脂肪摄入)、运动量、疾病(如糖尿病、肾病)及药物等。高胆固醇血症可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两大类。原发性高胆固醇血症包括遗传性如家族性高胆固醇血症(FH),这种病症因LDL受体基因突变导致LDL-C清除障碍,表现为显著升高的LDL-C、皮肤黄色瘤、早发冠心病等。多因素性高胆固醇血症则是遗传易感性与不良生活方式(高脂饮食、缺乏运动)共同作用的结果。而继发性高胆固醇血症则继发于其他疾病或药物,如甲状腺功能减退、肾病综合征、胆汁淤积性肝病,以及长期使用糖皮质激素、抗精神病药物等。
高胆固醇血症的临床意义在于其核心风险是胆固醇在动脉壁沉积形成粥样硬化斑块,导致血管狭窄、僵硬,可能引发缺血性心脑血管疾病如冠心病、心肌梗死、脑卒中等。此外,高胆固醇血症还可能引起高血压、胰腺炎等并发症。多数患者无症状,部分患者可出现黄色瘤(眼睑、肌腱处)、角膜弓(角膜边缘白环)或有早发心血管病家族史。
血脂检测是确诊高胆固醇血症的重要手段,通过检测血脂水平,可以了解个体的胆固醇代谢状况。了解高胆固醇血症的病因、分类和临床危害,有助于我们更好地认识和防治这一疾病,维护心血管健康。预防和治疗高胆固醇血症的措施包括改善生活方式,如健康饮食、增加运动、戒烟限酒,以及必要时的药物治疗。健康饮食应以低饱和脂肪、高膳食纤维为主,增加水果、蔬菜和全谷物的摄入,同时减少红肉和加工肉类的摄入。增加有氧运动,如快走、游泳、骑自行车等,有助于提高HDL-C水平并降低LDL-C水平。对于遗传性高胆固醇血症患者,可能需要更积极的治疗策略,包括使用他汀类药物、胆固醇吸收抑制剂等。
总之,高胆固醇血症是一种需要我们重视的疾病,通过科学的生活方式调整和必要的医疗干预,可以有效控制胆固醇水平,降低心血管疾病的风险。定期进行血脂检测,及时识别和干预高胆固醇血症,对于维护心血管健康至关重要。
张娜娜
济宁医学院附属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