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炎病毒引起的肝炎是全球范围内导致肝癌的主要原因之一。肝癌因其隐匿性进展和晚期诊断而成为高死亡率的癌症之一。了解肝炎病毒与肝癌之间的关系,以及如何通过预防肝炎来降低肝癌风险,对于提高公众健康意识和改善肝癌预后至关重要。
肝炎病毒主要分为五种类型:甲型、乙型、丙型、丁型和戊型肝炎病毒。其中,乙型和丙型肝炎病毒是导致慢性肝炎、肝硬化和肝癌的主要病原体。乙型肝炎病毒(HBV)和丙型肝炎病毒(HCV)感染后,部分患者会发展为慢性感染,长期的炎症反应导致肝细胞损伤、纤维化,最终可能发展为肝癌。研究显示,慢性HBV感染者发生肝癌的风险是非感染者的100倍,而慢性HCV感染者的风险是非感染者的15-20倍。
预防肝炎病毒的传播是降低肝癌风险的关键。乙型肝炎疫苗的普及和丙型肝炎的抗病毒治疗是预防肝炎病毒传播和降低肝癌风险的有效手段。乙型肝炎疫苗可以预防HBV感染,降低慢性乙型肝炎的发生率。对于已经感染HCV的患者,及时的抗病毒治疗可以清除病毒,减少肝硬化和肝癌的风险。此外,母婴传播是HBV感染的重要途径,对新生儿进行HBV疫苗和乙型肝炎免疫球蛋白(HBIG)的联合免疫,可以有效阻断母婴传播。
除了预防肝炎病毒的传播,生活方式的调整也对降低肝癌风险至关重要。减少酒精摄入可以减轻肝脏的负担,降低酒精性肝病和肝癌的风险。控制体重和避免肥胖可以减少非酒精性脂肪肝病的发生,从而降低肝癌的风险。此外,避免接触致癌物质,如黄曲霉素等,也是预防肝癌的重要措施。黄曲霉素是一种由曲霉菌产生的有毒代谢物,主要污染粮油食品,与肝癌的发生密切相关。
对于已经感染肝炎病毒的患者,定期进行甲胎蛋白(AFP)检测和影像学检查,如超声、CT或MRI等,可以提高肝癌的早期诊断率,改善患者的预后。AFP是一种肝癌相关肿瘤标志物,其水平升高提示肝癌的可能,但AFP升高并非肝癌所特有,还需结合影像学检查进行综合判断。早期肝癌患者接受手术切除、射频消融等局部治疗,5年生存率可达50%以上。对于中晚期肝癌患者,可采用化疗、靶向治疗和免疫治疗等全身治疗手段,以控制肿瘤进展,延长生存时间。
多学科综合治疗策略的实施,可以为肝癌患者提供更好的治疗效果和生活质量。肝癌的治疗需要外科、介入科、肿瘤科、影像科等多个学科的密切协作,制定个体化的治疗方案。近年来,随着分子靶向药物和免疫检查点抑制剂的研发,肝癌的系统治疗取得了重要进展,为中晚期肝癌患者带来了新的治疗选择。
总之,通过预防肝炎病毒的传播、调整生活方式和定期筛查,可以有效地降低肝癌的风险。多学科综合治疗策略的实施,可以为肝癌患者提供更好的治疗效果和生活质量。公众应提高对肝炎病毒和肝癌的认识,积极参与预防措施,共同降低肝癌的发病率和死亡率。让我们携手努力,共创"无肝炎"的未来。
田慧敏
吉林大学第一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