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癌作为一种常见的恶性肿瘤,其患者中低白蛋白血症的发生率高达70%以上。低白蛋白血症不仅影响患者的营养状况和生活质量,还可能加速疾病进展。本文将探讨营养治疗在肝癌患者低白蛋白血症领域的应用策略,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
肝癌患者低白蛋白血症的发生与肝脏合成能力下降、蛋白质摄入不足、分解代谢增加等多种因素有关。肝脏是人体合成白蛋白的主要场所,肝癌患者肝脏合成功能受损,导致血浆白蛋白水平下降。此外,肝癌患者常伴有恶心、呕吐、食欲减退等症状,导致蛋白质摄入不足。同时,肿瘤生长迅速,消耗大量营养物质,使机体分解代谢增加,进一步加重低白蛋白血症。
低白蛋白血症不仅导致水肿、腹水等并发症,还会降低机体免疫力,增加感染风险,从而影响患者的预后。研究表明,低白蛋白血症是肝癌患者预后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因此,积极纠正低白蛋白血症对于改善肝癌患者的预后至关重要。
积极镇痛
肝癌患者常伴有剧烈疼痛,疼痛本身可导致食欲下降、营养摄入不足。疼痛还会刺激机体释放炎性因子,进一步加重分解代谢,导致低白蛋白血症加重。因此,积极镇痛对于改善患者的营养状况至关重要。应根据患者的疼痛程度和耐受性,选择合适的镇痛药物和给药方式。对于轻度至中度疼痛,可选用非甾体抗炎药;对于中度至重度疼痛,可选用阿片类药物。此外,还可采用神经阻滞等微创治疗手段,有效控制疼痛,改善患者的营养状况。
纠正低白蛋白血症
对于低白蛋白血症,除补充白蛋白制剂外,还应重视蛋白质的摄入。推荐患者每日蛋白质摄入量为1.2-1.5g/kg体重,以优质蛋白为主,如鱼、肉、蛋、奶等。优质蛋白富含必需氨基酸,更利于机体吸收利用。同时,可通过静脉输注白蛋白制剂,快速提高血清白蛋白水平,缓解症状。但需注意,白蛋白制剂的应用应严格掌握适应症,避免滥用。对于严重低白蛋白血症患者,可考虑小剂量、多次输注白蛋白制剂,以减轻心脏负荷,避免肺水肿等并发症的发生。
加强营养支持
肝癌患者常存在营养摄入不足的问题。研究表明,约40%的肝癌患者存在营养不良。应根据患者的营养状况,制定个体化的营养支持方案。可采用肠内营养和/或肠外营养,保证足够的能量和蛋白质摄入。对于不能经口进食的患者,可采用鼻饲、造瘘等途径,给予肠内营养。对于肠内营养不足的患者,可联合应用肠外营养,补充氨基酸、脂肪乳等营养物质。此外,还应重视维生素和微量元素的补充,以改善患者的营养状况。维生素C、E等抗氧化剂可减轻氧化应激,改善肝功能;硒、锌等微量元素可增强机体免疫力,抑制肿瘤生长。
控制血糖水平
研究发现,高血糖可促进肝癌细胞的生长和转移。高血糖还会增加感染风险,加重低白蛋白血症。因此,对于合并糖尿病的肝癌患者,应积极控制血糖水平,以降低肿瘤进展的风险。可采用胰岛素泵持续皮下胰岛素输注,实现血糖的精准控制。对于非糖尿病患者,也应重视血糖管理,避免高血糖对机体的不良影响。合理的饮食控制和适量的运动是控制血糖的有效手段。对于需要药物治疗的患者,可选择胰岛素增敏剂、α-糖苷酶抑制剂等药物,改善胰岛素抵抗,降低血糖水平。
总之,营养治疗是肝癌低白蛋白血症患者综合治疗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积极镇痛、纠正低白蛋白血症、加强营养支持和控制血糖水平等措施,可有效改善患者的营养状况,提高生活质量,延缓疾病进展。未来,还需进一步探索个体化的营养治疗方案,以实现肝癌患者的精准治疗。临床医生应重视肝癌患者的营养状况评估,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合理的营养治疗方案,为患者提供全方位的医疗照护。同时,加强患者及家属的健康教育,提高其对营养治疗的认识和依从性,也是提高治疗效果的重要环节。通过医护患三方的共同努力,相信一定能改善肝癌患者的预后,提高其生存质量和生存期。
符丽洋
随州市中心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