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卒中防控:院前识别技巧与预防策略详解

2025-09-24 10:28:15       3433次阅读

脑卒中,亦称中风,是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疾病之一,属于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范畴。该病由脑部血管病变引起,主要包括缺血性脑卒中(包括脑血栓形成和脑栓塞)和出血性脑卒中(包括脑内出血和蛛网膜下腔出血)。在中国,脑卒中以其高发病率、高复发率、高致残率、高死亡率,以及对经济造成的重负,成为国民健康的主要慢性非传染性疾病之一。据不完全统计,我国每12秒就有一人发生脑卒中,每21秒就有一人死于脑卒中。因此,普及脑卒中的院前预防和识别知识至关重要。

脑卒中的院前识别主要依赖于FAST原则,即: 1.

Face(面部)

:要求患者展示微笑,观察面部是否对称,一侧面部下垂可能是脑卒中的征兆。 2.

Arms(手臂)

:要求患者同时举起双臂,若一侧手臂无力或无法抬起,可能是脑卒中的信号。 3.

Speech(语言)

:要求患者重复一句简单的话,若言语含糊不清或无法正常说话,应警惕脑卒中发生。 4.

Time(时间)

:若发现上述任何症状,立即拨打急救电话,时间是挽救患者生命的关键。

脑卒中的预防策略主要包括: 1.

控制危险因素

: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等慢性疾病是脑卒中的主要危险因素,应积极治疗控制这些基础疾病。 2.

健康生活方式

:均衡饮食、适量运动、戒烟限酒,有助于降低脑卒中风险。 3.

定期体检

:定期进行心脑血管健康检查,及早发现和干预潜在的血管问题。 4.

心理调适

:保持乐观心态,避免长期精神压力,有助于心脑血管健康。 5.

急救知识普及

:普及FAST原则和急救知识,提高公众对脑卒中的认识和应对能力。

脑卒中的防控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通过提高公众的识别和预防意识,可以有效降低脑卒中的发生率和死亡率,保护人们的生命健康。

脑卒中的病理生理机制主要包括动脉粥样硬化、栓塞、出血等。动脉粥样硬化是脑卒中最常见的原因,长期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等危险因素可导致血管内皮损伤,形成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引起血管狭窄甚至闭塞。栓塞性脑卒中是由于心源性或动脉源性栓子脱落,堵塞脑动脉所致。出血性脑卒中则包括脑内出血和蛛网膜下腔出血,多由高血压、脑血管畸形、脑动脉瘤破裂等因素引起。

脑卒中的症状多种多样,常见的包括突发偏瘫、偏身麻木、言语障碍、头痛、恶心呕吐等。部分患者还可能出现意识障碍、癫痫发作等严重症状。这些症状多在数分钟至数小时内达到高峰,需要尽快就医。

脑卒中的治疗需要综合考虑病因、病程、患者基础状况等因素。缺血性脑卒中急性期主要采取溶栓、抗血小板、降纤等治疗,恢复脑血流,减轻脑损伤。出血性脑卒中则需要控制血压、降低颅内压、止血等治疗。部分患者还需要外科手术治疗,如颅内血肿清除、动脉瘤夹闭等。脑卒中康复治疗也非常重要,包括肢体功能训练、言语训练、心理康复等,有助于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脑卒中的预后受多种因素影响,包括病因、病变部位、治疗及时性等。及时有效的治疗可显著改善患者预后,降低病死率和致残率。但部分患者仍可能遗留不同程度的神经功能缺损,需要长期康复治疗和护理。

总之,脑卒中是一种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疾病,需要全社会共同努力防控。提高公众的识别和预防意识,控制危险因素,健康生活方式,定期体检,心理调适等措施,对于降低脑卒中的发生率和死亡率具有重要意义。同时,提高医务人员的诊疗水平,加强脑卒中患者的康复治疗和护理,也是改善患者预后的重要环节。让我们携手行动,共同为降低脑卒中的疾病负担而努力。

欧家满

阳江市人民医院

下一篇骨肉瘤病理分型与治疗选择的科学依据
上一篇淀粉样变性:心肾功能损害的病理基础与治疗
联系我们/ABOUT US
  • 电话:010-87153955
  • 地址:北京市丰台区南方庄1号院安富大厦1416室
  • 电邮:mail@dzjkkp.org
扫一扫 关注我们

版权所有 © 北京大众健康科普促进会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18047971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60210513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