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发性骨髓瘤贫血治疗新进展:从化疗到造血生长因子的应用

2025-09-22 04:23:01       3122次阅读

多发性骨髓瘤(MM)是一种起源于骨髓中浆细胞的恶性肿瘤,其特征是骨髓中异常浆细胞的增殖,导致贫血、骨痛、骨折、肾功能损害等症状。在多发性骨髓瘤的众多并发症中,贫血尤为常见,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和预后。本文将介绍多发性骨髓瘤贫血的发生机制、综合治疗策略及其新进展。

多发性骨髓瘤贫血的发生机制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骨髓瘤细胞的增殖导致正常造血功能受抑制,二是骨髓瘤细胞分泌的细胞因子抑制红细胞生成。骨髓瘤细胞在骨髓中大量增殖,占据正常造血细胞的空间,影响造血微环境,导致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的生成减少。此外,骨髓瘤细胞分泌的细胞因子如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6(IL-6)、白细胞介素1(IL-1)等,可直接抑制红细胞祖细胞的增殖和分化,进一步加重贫血。

针对多发性骨髓瘤贫血的综合治疗策略包括化疗、造血生长因子、输血和补充铁剂等。化疗是多发性骨髓瘤的主要治疗手段,通过杀灭骨髓瘤细胞,减轻对正常造血的抑制,从而改善贫血症状。常用的化疗药物包括烷化剂、免疫调节剂、蛋白酶体抑制剂等,常采用多种药物联合应用,以提高疗效和减少耐药。

近年来,造血生长因子在多发性骨髓瘤贫血治疗中的应用越来越受到重视。造血生长因子包括红细胞生成素(EPO)和促红细胞生成素受体激动剂(ESA),可通过刺激红细胞祖细胞的增殖和分化,促进红细胞生成,改善贫血症状。研究显示,对于化疗后贫血的多发性骨髓瘤患者,应用EPO或ESA可显著提高血红蛋白水平,减少输血需求。但EPO和ESA的应用需要严格掌握适应证和剂量,以避免血栓等并发症的发生。

输血是改善多发性骨髓瘤贫血症状的常用手段。对于血红蛋白水平极低、伴有严重症状的患者,可给予红细胞输注,以迅速提高血红蛋白水平,改善症状。但输血也存在一定的风险和并发症,如过敏反应、输血相关感染、铁过载等,需要权衡利弊,合理应用。

补充铁剂也是多发性骨髓瘤贫血治疗的重要措施之一。多发性骨髓瘤患者常伴有铁缺乏,补充铁剂可提高EPO和ESA的疗效,减少输血需求。常用的铁剂包括口服铁剂和静脉铁剂,可根据患者的铁缺乏程度和耐受情况,选择合适的铁剂种类和剂量。

总之,多发性骨髓瘤贫血的发生机制复杂,需要综合运用化疗、造血生长因子、输血和补充铁剂等治疗手段,以改善贫血症状,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和预后。随着对多发性骨髓瘤贫血机制的深入研究和新治疗手段的不断涌现,相信未来会有更多有效的治疗策略,为多发性骨髓瘤患者带来福音。

徐婷

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十梓街院区

下一篇放射治疗在肝癌中的应用与预后改善
上一篇乳腺癌治疗期间的饮食挑战:做出正确的饮食选择
联系我们/ABOUT US
  • 电话:010-87153955
  • 地址:北京市丰台区南方庄1号院安富大厦1416室
  • 电邮:mail@dzjkkp.org
扫一扫 关注我们

版权所有 © 北京大众健康科普促进会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18047971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602105132号